作者:秩名
【128】纵横捭阖(上)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孙子·谋攻》
古往今来,在大局上真正能做到伐谋的人物,其实少之又少。我们想想,身处局中,身居一地,要对天下大势有清醒的认识,何等困难。所以像后世诸葛孔明那样,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被奉为千古传奇。
可光认识还不算,还要制定出详尽的战略,还要不管局势如何风云变幻,都能一步一步地实现目标,实在太难了。
因此,局势越复杂,谋略的高下,制造出的差别就越大。我们已经欣赏到了商鞅怎样在战国中前期的棋局中不断地利用伐交、伐兵、攻城来为他的伐谋服务,从而在混乱的局势中为秦国创造出一片绝好的天地。
然而公元前338年,商鞅死了。商鞅身后的秦国当何去何从,战国七雄之另外六国又当何去何从呢?
公元前4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正是局面最为错综复杂的时刻。让我们先来大致分析一下,当时的战国究竟是怎样一个形势。
三大诸侯:秦、齐、楚。
秦:亲手结果了商鞅的秦惠王心情一定是复杂的。夺回大权之后,自己终于有了施展雄才大略的空间。可秦国的未来路在何方呢?魏国是最好的由盛转衰的例子,秦国究竟怎样做,才能保住领先的优势,又怎样才有可能夺取最终的胜利呢?
齐:公元前341年,齐、魏马陵之战。前霸主魏国十万一精一锐在孙膑的设计之下全军覆没,齐国夺走中原霸主之位。但其后将相失和,在邹忌的陷害下,田忌出走,孙膑失踪,齐国霸权大受打击。可随后秦国也发生了商鞅之乱,可以说几乎将两国又拉回到同一起跑线。加之齐威王即位之后内政始终搞得不错,应该说,齐国大有可为。但怎么为,就成了最关键的问题。
楚:虽然楚悼王和吴起死后,楚国没有特别出众的贤臣良将出现,然而楚国毕竟是战国七雄之中版图最大的国家。加之春秋末期霸主越国势衰,楚国已不断蚕食长江下游土地。再加上楚国又有长江天险。楚国国力之厚,丝毫不逊于秦、齐两强。它也面临着跟秦、齐一样的问题,该如何面对秦、齐两强,又该如何面对其余诸国?
还有一点十分重要,我们仍然可以发现,秦、齐、楚皆地处边境地带,相对来说,来自背后的压力最小。而秦、楚的背后又有相当大的战略纵深地带,可以说,形势对它们最为有利。
四小诸侯:魏、赵、燕、韩。
魏:十分可惜,它曾经在诸侯间具有绝对优势的。然而魏武王放走吴起、交恶赵韩,魏惠王两度大败于齐,西河又被秦军夺去,两任君王昏招迭出之下,魏国国势已难挽回。若想挽回,除非有超一流棋手的出现。
赵:除了秦、齐、楚之外,赵国同样是一个地处边境的,而且也是一个同样向北有战略发展空间的诸侯。虽然此时实力不够雄厚,但却是四小诸侯之间最具发展潜力的一支,后来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
燕:发展潜力仅次于赵,原因也是一样的,地处东北边境。可是燕国有点像吴、越,没有特别雄厚的底子,但它既然已经成长起来了,就肯定是一支诸侯间不可忽视的力量。
韩:最弱。齐、魏马陵之战前被魏国痛殴一顿,就更弱了。偏偏它还地处中原腹心,又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韩国的定位,根本就是其余六大诸侯棋盘上重要的棋子。
其实还有其它几股小势力的,在历史上也会发挥它们的影响,我们就不在这里赘述了。我们接下来,还是赶紧看看这战国七雄是怎样展开它们的棋局的吧。究竟是想起来打谁就打谁一下,还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自己的战略部署,将会决定诸侯的命运。谋略的高下之别,将会把战国乱局渐渐明朗化。
左右诸侯争霸的最重要的力量是什么?——还是人才。我们仍然用介绍棋手的方式来推出这左右战国中后期格局的诸位杰出人物。
第一位:惠施。
首先求变的是魏惠王。不变不行了,再这样下去,魏国将在齐国和秦国的夹缝中被挤得粉碎。此前风头正盛之时,魏惠王重用的是能征善战的庞涓;现今焦头烂额之际,魏惠王却开始重用以外交见长的惠施。这就是变化。
惠施一上任,便施展出了他的绝活,向魏惠王献上一条妙计——徐州相王。
话说这个惠施仔细琢磨魏国失败的原因,最终得出这么个结论:魏国之所以四面楚歌,乃是因为太出风头。这其中最失败的举措便是公元前344年受了商鞅的蛊惑而称王,招致天下的不满。
可既然称王都已经称了这么多年了,想要去掉,显然不妥,那怎么办呢?再拖一个人下水。环顾四周,声势最大的当然是齐国了。
公元前334年,魏惠王亲自到齐国徐州(今山东滕县)朝见齐威王,尊齐威王为王。
我们说过,齐威王的梦想,同样是称霸中原。他爽一快地参加了徐州会盟,也欣然承认魏惠王作为“王”的地位。徐州城内,称王仪式隆重举行,齐威王也结结实实地风光了一回。
也难怪,除非有足够长远的理想和目标,人生在世,能够如此风光一回,正应了后世刘邦所言:“大丈夫当如是也”,真没有几个人能拒绝的。如果魏惠王不是吃尽了苦头,也未必甘心让齐威王与他平起平坐。
但惠施的计策的确很妙,它至少达到了两个效果:
其一,大大缓和了魏、齐两国的紧张关系。桂陵、马陵两战,魏、齐结下血海深仇,这个梁子已经很难解了。但一出“徐州相王”,却让魏、齐几乎结成了同盟。未来十七年内,两国之间未有一战。
其二,让齐国成为众矢之的。毕竟魏国十年前就已经称王了,诸侯不满,肯定对齐国更多。果然,一年之后,楚威王亲率大军攻齐,拿下的就是齐威王称王之地——徐州。可为谓让齐国颜面扫地。
惠施的出现,对魏国非常重要。毕竟,终于又有人认识到,天下已经不是百年前以称王称霸为荣的天下了,结好强邻,韬光养晦,谋求发展,方为上策。
由伐兵到伐交,惠施给魏国的战略提升了一个层次。
自魏国独大之势当然无存之后,列国间是同盟还是对立,已经成了左右战国局势十分重要的因素。时势造英雄,于是就有英雄,专门研究诸侯间的外交。他们游走于列国之间,或谋一国之前途,或谋一己之私利,以“合纵”或“连横”之说游说君王,世称纵横家。
惠施便是率先出现的一位纵横家,但肯定不是最有名的。随后出现的两位,比他的名气大得多。
几乎每个对中国历史稍有了解的人脑子里都会立刻蹦出两个名字:苏秦、张仪。
可是我不得不说,接下来这一小段历史,史书记载的有点混乱。直到1973年长沙马王堆《战国纵横家书》的出土,才算是给这个旷日持久的历史争论划上了一个句号。
当世的社会舆论对纵横家能力最高的评价或许就是:“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但这句话所评价的两个人,却不是苏秦和张仪,而是张仪和另外一个人。谁呢?
第二位:公孙衍。
话说秦惠王掌权之后,同样需要一个军政大才来规划秦国的未来。五年之后,他找到了这样的人才——魏国人公孙衍。
说来魏国地处中原腹心,而且经济发达,人才鼎盛,如果真能好好加以利用,前途当不可限量。但可惜,魏惠王在用人的眼光和胆识上显然有问题,一个一个人才从他的指边溜走。
放走商鞅,损失之惨就不说了,放走公孙衍,马上也让他吞下了苦果。公元前330年,秦国新任大良造(最高军政长官)公孙衍率军攻魏,魏国派大将龙贾领兵八万迎击。双方会于雕一陰一(今陕西富县),秦军大胜,魏军几乎全军覆没,主帅龙贾被俘,秦军牢牢地掌控了河西全境。
又是八万一精一锐啊!魏国还剩下多少实力呢?
可是,立下如此赫赫战功的公孙衍,却在一年之后,被赶出秦国,被迫投奔了他的母邦兼仇国——魏国。这是为什么呢?请看下集——纵横捭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