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篇刻意第十五【一】
【一】【释文】以义名篇。
刻意尚行,离世异俗,高论怨诽,为亢而已矣;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枯槁赴渊者之所好也。【一】语仁义忠信,恭俭推让,为修而已矣;此平世之士,教诲之人,游居学者之所好也。【二】语大功,立大名,礼君臣,正上下,为治而已矣;此朝廷之士,尊主强国之人,致功并兼者之所好也。【三】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四】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一)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五】
【一】【疏】刻,削也。意,志也。亢,穷也。言偏滞之人,未能会理,刻励身心,高尚其行,离世异俗,卓尔不群,清谈五帝之风,高论三皇之教,怨有才而不遇,诽无道而荒淫,亢志林籁之中,削迹岩崖之下。斯乃隐处山谷之士,非毁时世之人。枯槁则鲍焦介推之流,赴渊则申狄卞随之类,盖是一曲之士,何足以语至道哉!已,止也。其术止于此矣。
【释文】《刻意》司马云:刻,削也,峻其意也。案谓削意令峻也。广雅云:意,志也。《尚行》下孟反。《离世》力智反。《高论》力困反。《怨诽》非谓反,徐音非。李云:非世无道,怨己不遇也。《为亢》苦浪反。李云:穷高曰亢。《枯槁》苦老反。《赴渊》司马云:枯槁,若鲍焦介推;赴渊,若申徒狄。
【二】【疏】发辞吐气,则语及仁义,用兹等法为修身之本。此乃平时治世之士,施教诲物之人,斯乃子夏之在西河,宣尼之居洙泗,或游行而议论,或安居而讲说,盖是学人之所好,良非道士之所先。
【释文】《所好》呼报反。下及注皆同。
【三】【疏】建海内之功绩,立今古之鸿名,致君臣之盛礼,主上下之大义,宁安社稷,缉熙常道,既而尊君主而服遐荒,强本邦而兼并敌国,岂非朝廷之士,廊庙之臣乎!即皋陶伊尹吕望之徒是也。
【释文】《为治》直吏反。下同。《此朝》直遥反。
【四】【疏】栖隐山薮,放旷皋泽,闲居而事纶钓,避世而处无为,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斯乃从容闲暇之人,即巢父许由公阅休之类。
【释文】《薮》素口反。《处闲》音闲。下同。《魡鱼》本亦作钓,同。雕叫反。◎卢文弨曰:今本魡作钓。
【五】【注】此数子者,所好不同,恣其所好,各之其方,亦所以为逍遥也。然此仅各自得,焉能靡所不树哉!若夫使万物各得其分而不自失者,故当付之无所执为也。
【疏】吹冷呼而吐故,呴暖吸而纳新,如熊攀树而自经,类鸟飞空而伸脚。斯皆导引神气,以养形魂,延年之道,驻形之术。故彭祖八百岁,白石三千年,寿考之人,即此之类。以前数子,志尚不同,各滞一方,未为通美。自不刻意而下,方会玄玄之妙致也。
【释文】《吹呴》况于反,字亦作喣。《呼吸》许及反。《吐故纳新》李云:吐故气,纳新气也。《熊经》如字,李古定反。司马云:若熊之攀树而引气也。《鸟申》如字,郭音信。司马云:若鸟之嚬呻也。《道引》音导。下同。李云:导气令和,引体令柔。《此数》所主反。《仅》其靳反。《焉能》如虔反。
【校】(一)赵谏议本道作导,下同。
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一】,无不忘也,无不有也【二】,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三】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四】。
【一】【注】所谓自然。
【二】【注】忘,故能有,若有之,则不能救其忘矣。故有者,非有之而有也,忘而有之也。
【疏】夫玄通合变之士,冥真契理之人,不刻意而其道弥高,无仁义而恒自修习,忘功名而天下大治,去江海而淡尔清闲,不导引而寿命无极者,故能唯物与我,无不尽忘,而万物归之,故无不有也。斯乃忘而有之,非有之而有也。◎家世父曰:仁义者,人与人相接而见焉者也。爱焉之谓仁,因乎人而爱之,是固有人之见存也;宜焉之谓义,因乎人而宜之,是仍有己之见存也。无人己之见存,则仁义之名可以不立,而所修者乃真修也。◎庆藩案忘乃亡之借字。亡,犹已也。管子乘马篇今日为明日忘货,史记孟尝君传所期勿忘其中,并与亡同。汉书武五子传臣闻子胥于忠而忘其号,师古注:忘,亡也。淮南修务篇南荣畴耻圣道之独亡于己,贾子劝学篇亡作忘,皆其例。
【三】【注】若厉己以为之,则不能无极而众恶生。
【疏】心不滞于一方,迹冥符于五行,是以淡然虚旷而其道无穷,万德之美皆从于己也。
【释文】《淡》大暂反,徐音谈。《然》一本作澹而。
【四】【注】不为万物而万物自生者,天地也;不为百行而百行自成者,圣人也。
【疏】天地无心于亭毒而万物生,圣人无心于化育而百行成,是以天地以无生生而为道,圣人以无为为而成德。故老经云,天地不仁,圣人不仁。
【释文】《百行》下孟反。下及篇末百行同。
故曰,夫恬惔寂漠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一】。故曰,圣人休休焉(一)则平易矣【二】,平易则恬惔矣【三】。平易恬惔,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二)【四】,故其德全而神不亏(三)【五】。
【一】【注】非夫寂漠无为也,则危其平而丧其质也。
【疏】恬惔寂漠,是凝湛之心;虚无无为,是寂用之智;天地以此法为平均之源,道德以此法为质实之本也。
【释文】《恬惔》大暂反,徐音谈。下皆同。《质也》质,正也。《而丧》息浪反。下同。
【二】【注】休乎恬惔寂漠,息乎虚无无为,则虽历乎阻险(四)之变,常平夷而无难。
【疏】休心于恬惔之乡,息智于虚无之境,则履艰难而简易,涉危险而平夷也。
【释文】《人休》虚求反,息也。下及注同。《平易》以豉反。下及注皆同。◎俞樾曰:休焉二字,传写误倒。此本作故曰圣人休焉,休则平易矣。天道篇故帝王圣人休焉,休则虚,与此文法相似,可据订正。《无难》乃旦反。下同。
【三】【注】患难生于有为,有为亦生于患难,故平易恬惔交相成也。
【疏】岂唯休心恬惔故平易,抑乃平易而恬(淡)〔惔〕矣,是知平易恬惔交相成也。
【四】【注】泯然与正理俱往。
【疏】心既恬惔,迹又平易,唯心与迹,一种无为,故殷忧患累不能入其灵台,邪气妖氛不能袭其藏府。袭,犹入也,互其文也。
【释文】《邪气》似嗟反。下同。
【五】【注】夫不平不惔者,岂唯伤其形哉?神德并丧于内也。
【疏】夫恬惔无为者,岂唯外形无毁,亦乃内德圆全。形德既安,则精神无损亏矣。
【校】(一)阙误引张君房本休休焉作休焉休。(二)唐写本入下袭下均有也字。(三)唐写本亏下有矣字。(四)世德堂本作险阻。
故曰,圣人之生也天行【一】,其死也物化【二】;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三】;不为福先,不为祸始;感而后应【四】,迫而后动【五】,不得已而后起【六】。去知与故,循天之理【七】。故无天灾【八】,无物累【九】,无人非【一0】,无鬼责【一一】。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一二】。不思虑【一三】,不豫谋【一四】。光矣而不耀【一五】,信矣而不期【一六】。其寝不梦,其觉无忧【一七】。其神纯粹【一八】,其魂不罢【一九】。虚无恬惔,乃合天德【二0】。
【一】【注】任自然而运动。
【二】【注】蜕然无所系。
【疏】圣人体劳息之不二,达去来之为一,故其生也如天道之运行,其死也类万物之变化,任炉冶之陶铸,无纤介于胸中也。
【释文】《蜕然》音帨,又始锐反。
【三】【注】动静无心而付之阴阳也。
【疏】凝神静虑,与大阴同其盛德;应感而动,与阳气同其波澜;动静顺时,无心者也。
【四】【注】无所唱也。
【疏】夫善为福先,恶为祸始,既善恶双遣,亦祸福两忘。感而后应,岂为先始者也!
【五】【注】会至乃动。
【疏】迫,至也,逼也。动,应也。和而不唱,赴机而应。
【六】【注】任理而起,吾不得已也。
【疏】已,止也。机感(通)〔逼〕(一)至,事不得止而后起应,非预谋。
【七】【注】天理自然,知故无为乎其间。
【疏】循,顺也。内去心知,外忘事故,如混沌之无为,顺自然之妙理也。
【释文】《去知》起吕反。◎庆藩案故,诈也。晋语多为之故以变其志,韦注曰:谓多作计术以变易其志。吕览论人篇去巧故,高注:巧故,伪诈也。淮南主术篇上多故则下多诈,高注:故,巧也。皆其例。管子心术篇去智与故,尹知章注:故,事也,失之。
【八】【注】灾生于违天。
【疏】合天,故无灾也。
【九】【注】累生于逆物。
【疏】顺物,故无累也。
【一0】【注】与人同者,众必是焉。
【疏】同人,故无非也。
【一一】【注】同于自得,故无责。
【一二】【注】泛然无所惜也。
【疏】夫圣人动静无心,死生一贯,故其生也如浮沤之蹔起,变化俄然;其死也若疲劳休息,曾无系恋也。
【一三】【注】付之天理。
【疏】心若死灰,绝于缘念。
【一四】【注】理至而应。
【疏】譬悬镜高堂,物来斯照,终不预前谋度而待机务者也。
【一五】【注】用天下之自光,非吾耀也。
【疏】智照之光,明逾日月,而韬光晦迹,故不炫耀于物也。
【一六】【注】用天下之自信,非吾期也。
【疏】逗机赴感,如影随形,信若四时,必无差忒,机来方应,不预期也。
【一七】【疏】契真,故凝寂而不梦;累尽,故常适而无忧也。
【释文】《其觉》古孝反。
【一八】【注】一无所欲。
【疏】纯粹者,不杂也。既无梦无忧,契真合道,故其心神纯粹而无闲杂也。
【释文】《粹》虽遂反。
【一九】【注】有欲乃疲。
【疏】恬惔无为,心神闲逸,故其精魂应用,终不疲劳。
【释文】《不罢》音皮。
【二0】【注】乃与天地合其(二)恬惔之德也。
【疏】叹此虚无,与天地合其德。
【校】(一)逼字依上句疏文改。上正文迫而后动,疏谓迫,至也,逼也。逼与通形近而误。(二)世德堂本无其字。
故曰,悲乐者,德之邪【一】;喜怒者,道之过【二】;好恶者,德之失(一)【三】。故心不忧乐,德之至也【四】;一而不变,静之至也【五】;无所于忤,虚之至也【六】;不与物交,惔之至也【七】;无所于逆,粹之至也【八】。故曰,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劳,劳则竭【九】。
【一】【疏】违心则悲,顺意则乐,不达违从,是德之邪妄。
【释文】《悲乐》音洛。下同。
【二】【注】称心则喜,乖情则怒,喜怒不忘,是道之罪过。
【三】【疏】无好为好,无恶为恶,此之(忘)〔妄〕心,是德之愆咎也。
【释文】《好恶》乌路反。
【四】【注】至德常适,故情无所概。
【疏】不喜不怒,无忧无乐,恬惔虚夷,至德之人也。
【五】【注】静而一者,不可变也。
【疏】抱真一之玄道,混嚣尘而不变,自非至静,孰能如斯!
【六】【注】其心豁然确尽,乃无纤介之违。
【疏】忤,逆也。大顺群生,无所乖逆,自非虚豁之极,其孰能然也!
【释文】《于忤》五故反。《确》苦角反。《纤介》音界。
【七】【注】物自来耳,至惔者无交物之情。
【疏】守分情高,不交于物,无所须待,恬惔之至也。
【八】【注】若杂乎浊欲,则有所不顺。
【疏】智照精明,至纯无杂,故能混同万物,大顺苍生。(至)〔此〕论忤之与逆,厥理不殊,显虚粹两义,故再言耳。
【九】【注】物皆有当,不可失也。
【疏】夫形体精神,禀之有限,而役用无涯,必之死地。故分外劳形,不知休息,则困弊斯生。精神逐物而不知止,必当劳损,损则精气枯竭矣。
【校】(一)唐写本邪字过字失字下均有也字。
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郁闭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一】故曰,纯粹而不杂【二】,静一而不变【三】,惔而无为【四】,动而以天行【五】,此养神之道也【六】。夫有干越之剑者,柙而藏之,不敢(一)用也,宝之至也【七】。精神四达并流,无所不极,上际于天,下蟠于地【八】,化育万物,不可为象【九】,其名为同(二)帝【一0】。
【一】【注】象天德者,无心而偕会也。
【疏】象者,法效也。言水性清平,善鉴于物。若混而杂之,拥郁而闭塞之,则乖于常性,既不能涟漪流注,亦不能鉴照于物也。唯当不动不闭,则清而且平,洞照无私,为物准的者,天德之象也。以况圣人心灵皎絜,鉴照无私,法象自然,与玄天合德,故老经云上善若水也。
【二】【注】无非至当之事也。
【疏】虽复和光同尘,而精神凝湛。此覆释前其神纯粹也。
【三】【注】常在当上住。
【疏】纵使千变万化,而心恒静一。此重释一而不变。
【四】【注】与会俱而已矣。
【疏】假令混俗扬波,而无妨虚惔,与物交接,亦不废无为。此释前恬惔之至也。
【五】【注】若夫逐欲而动,人行也。
【疏】感物而动,应而无心,同于天道之运行,无心而生万物。
【六】【疏】总结以前天行等法,是治身之术,养神之道也。
【七】【注】况敢轻用其神乎!
【疏】干,溪名也。越,山名也。干溪越山,俱出良剑也。又云:(于)〔干〕,吴也。言吴越二国,并出名剑,因以为名也。夫有此干越之宝剑,柙中而藏之,自非敌国大事,不敢轻用。宝而重之,遂至于此,而况宝爱精神者乎!
【释文】《干越之剑》司马云:干,吴也。吴越出善剑也。李云:干溪越山出名剑。案吴有溪名干溪,越有山名若耶,并出善铁,铸为名剑也。◎庆藩案王念孙曰:干越,犹言吴越。汉书货殖传辟犹戎翟之与于越,不相入矣。于亦干之误。干,越,皆国名,故言戎翟之与干越。颜师古以为春秋之于越,又因于而误于。当从司马说为是。(淮南原道篇干越生葛絺,高注曰:干,吴也。刘本改干为于,云:于越一作于越,非。)《柙而》户甲反。
【八】【注】夫体天地之极应万物之数以为精神者,故若是矣。若是而有落天地之功者,任天行耳,非轻用也。
【疏】流,通也。夫爱养精神者,故能通达四方,并流无滞。既而下蟠薄于厚地,上际逮于玄天,四维上下,无所不极,动而常寂,非轻用之者也。
【释文】《下蟠》音盘,郭音烦。
【九】【注】所育无方。
【疏】化导苍生,含育万物,随机俯应,不守一方,故不可以形象而域之也。
【一0】【注】同天帝之不为。
【疏】帝,审也。总结以前,名为审实之道也。亦言:同天帝之不为也已。
【校】(一)郭注及成玄瑛本敢下均有轻字。(二)唐写本无同字。
纯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一】;一之精通,合于天伦【二】。野语有之曰:「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三】。」故素也者,谓其无所与杂也;纯也者,谓其不亏其神也【四】。能体纯素,谓之真人【五】。
【一】【注】常以纯素守乎至寂而不荡于外,则冥也。
【疏】纯精素质之道,唯在守神。守神而不丧,则精神凝静,既而形同枯木,心若死灰,物我两忘,身神为一也。
【二】【注】精者,物之真也。
【疏】伦,理也。既与神为一,则精智无碍,故冥乎自然之理。
【三】【注】与神为一,非守神也;不远其精,非贵精也;然其迹则贵守之(一)也。
【疏】庄生欲格量人物,志尚不同,故泛举大纲,略为四品,仍寄野逸之人,以明言无的当。且世俗众多之人,咸重财利,则盗跖之徒是也;贞廉纯素之士,皆重声名,则伯夷介推是也;贤人君子,高尚志节,不屈于世,则许由子州支伯是也。唯体道圣人,无所偏滞,故能宝贵精神,不荡于物,虽复应变随时,而不丧其纯素也。
【四】【注】苟以不亏为纯,则虽百行同举,万变参备,乃至纯也;苟以不杂为素,则虽龙章凤姿,倩乎有非常之观,乃至素也。若不能保其自然之质而杂乎外饰,则虽犬羊之鞹,庸得谓之纯素哉!
【疏】夫混迹世物之中而与物无杂者,至素者也;参变嚣尘之内而其神不亏者,至纯者也;岂复独立于高山之顶,拱手于林籁之闲而称纯素哉?盖不然乎!此结释前纯素之道义也。
【释文】《倩乎》七练反。《之观》古唤反。《鞹》苦郭反。
【五】【疏】体,悟解也。妙契纯素之理,则所在皆真道也,故可谓之得真道之人也。
【校】(一)赵谏议本之作迹。外篇缮性第十六【一】
【一】【释文】以义名篇。
缮性于俗,俗(一)学以求复其初【一】;滑欲于俗(二),思以求致其明【二】;谓之蔽蒙之民【三】。
【一】【注】已治性于俗矣,而欲以俗学复性命之本,所以求者愈非其道也。
【疏】缮,治也。性,生也。俗,习也。初,本也。言人禀性自然,各守生分,率而行之,自合于理。今乃习于伪法,治于真性,矜而矫之,已困弊矣。方更行仁义礼智儒俗之学,以求归复本初之性,故俗弥得而性弥失,学愈近而道愈远也。
【释文】《缮》善战反。崔云:治也。或云:善也。《性》性,本也。
【二】【注】已乱其心于欲,而方复役思以求明,思之愈精,失之愈远。
【疏】滑,乱也。致,得也。欲,谓名利声色等可贪之物也。言人所以心灵暗乱者,为贪欲于尘俗故也。今还役用分别之心,思量求学,望得获其明照之道者,必不可也。唯当以无学学,可以归其本矣;以无思思,可以得其明矣。本亦有作滑欲于欲者也。
【释文】《滑》音骨,乱也。崔云:治也。◎俞樾曰:释文,滑音骨,乱也;崔云,治也。此当从崔说为长。上文缮性于俗学以求复其初,崔注缮亦训治。盖二句一义,缮也,滑也,皆治也,故曰求复其初,求致其明。若训滑为乱,则与求字之义不贯矣。滑得训治者,滑,犹汨也。说文水部:汨,治水也。是其义也。玉篇手部曰:抇,亦搰字。然则滑之与汨,犹搰之与抇矣。《思以》李息吏反。注役思同。《方复》扶又反。下无复、虽复同。
【三】【注】若夫发蒙者,必离俗去欲而后几焉。
【疏】蔽,塞也。蒙,暗也。此则结前。以俗学归本,以思虑求明,如斯之类,可谓蔽塞蒙暗之人。
【释文】《必离》力智反。下文同。《去欲》起吕反。
【校】(一)阙误引张君房本下俗字作□。(二)阙误引张君房本俗作欲。
古之治道者,以恬养知【一】;知(一)生而无以知为也,谓之以知养恬【二】。知与恬交相养,而和理出其性【三】。夫德,和也;道,理也【四】。德无不容,仁也【五】;道无不理,义也【六】;义明而物亲,忠(二)也【七】;中纯实而反乎情,乐也【八】;信行容体而顺乎文,礼也【九】。礼乐遍(三)行,则天下乱矣【一0】。彼正而蒙己德,德则不冒,冒则物必失其性也【一一】。
【一】【注】恬静而后知不荡,知不荡而性不失也。
【疏】恬,静也。古者圣人以道治身治国者,必以恬静之法养真实之知,使不荡于外也。
【释文】《治道》如字,又直吏反。《养知》音智。下以意求之。
【二】【注】夫无以知为而任其自知,则虽知周万物而恬然自得也。
【疏】率性而照,知生者也;无心而知,无以知为也。任知而往,无用造为,斯则无知而知,知而无知,非知之而知者也。故终日知而未尝知,亦未尝不知,终日为而未尝为,亦未尝不为,仍以此真知养于恬静。若不如是,何以恬乎!
【三】【注】知而非为,则无害于恬;恬而自为,则无伤于知;斯可谓交相养矣。二者交相养,则和理之分,岂出佗哉!
【疏】夫不能恬静,则何以生彼真知?不有真知,何能致兹恬静?是故恬由于知,所以能静;知资于静,所以获真知。故知之与恬,交相养也。斯则中和之道,存乎寸心,自然之理,出乎天性,在我而已,岂关他哉!
【四】【注】和,故无不得;道,故无不理。
【疏】德被于人,故以中和为义;理通于物,故以大道为名也。
【五】【注】无不容者,非为仁也,而仁迹行焉。
【疏】玄德深远,无不包容,慈爱弘博,仁迹斯见。
【六】【注】无不理者,非为义也,而义功着焉。
【疏】夫道能通物,物各当理,理既宜矣,义功着焉。
【七】【注】若夫义明而不由忠,则物愈疏。
【疏】义理明显,情率于中,既不矜矫,故物来亲附也。
【八】【注】仁义发中,而还任本怀,则志得矣,志得矣,其迹则乐也。
【疏】既仁义由中,故志性纯实,虽复涉于物境而恒归于真情,所造和适,故谓之乐。
【释文】《乐也》音洛。注同。
【九】【注】信行容体而顺乎自然之节文者,其迹则礼也。
【疏】夫信行显著,容仪轨物而不乖于节文者,其迹则礼也。
【释文】《信行》下孟反。注同。下以行、小行,注行者、行立皆放此。
【一0】【注】以一体之所履,一志之所乐,行之天下,则一方得而万方失也。
【疏】夫不能虚心以应物而执迹以驭世者,则必滞于华藻之礼而溺于荒淫之乐也,是以刍狗再陈而天下乱矣。
【释文】《遍》音遍。◎俞樾曰:郭注曰,以一体之所履,一志之所乐,行之天下,则一方得而万方失也。是偏为一偏之偏,故郭以一体一志说之。释文作遍而音遍,非是。
【一一】【注】各正性命而自蒙己德,则不以此冒彼也。若以此冒彼,安得不失其性哉!
【疏】蒙,暗也。冒,乱也。彼,谓履正道之圣人也。言人必己冒乱,则物我失其性矣。◎家世父曰:德足以正物矣,而抑听物之自然而蒙吾德焉,未尝以德强天下而冒之也。强天下而冒之,则正者我也,非物之自正也,而物之失其性多矣。
【释文】《不冒》莫报反。崔云:覆也。
【校】(一)阙误无知字,引张君房本云,知下重知字,通章知俱作智。(二)阙误引张君房本忠作中。(三)阙误作偏,引江南古藏本云偏作遍。
古之人,在混芒之中,与一世而得淡漠焉【一】。当是时也,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一)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人虽有知,无所用之【二】,此之谓至一。当是时也,莫之为而常自然【三】。
【一】【疏】谓三皇之前,玄古无名号之君也。其时淳风未散,故处在混沌芒昧之中而与时世为一,冥然无迹,君臣上下不相往来,俱得恬淡寂漠无为之道也。
【释文】《在混》胡本反。《芒》莫刚反。崔云:混混芒芒,未分时也。《澹》徒暂反。
【二】【注】任其自然而已。
【疏】当是混沌之时,淳朴之世,举世恬惔,体合无为。遂使阴升阳降,二气和而静泰;鬼幽人显,各守分而不扰。炎凉顺序,四时得节,既无灾眚,万物不伤,群生各尽天年,终无夭折。人虽有心知之术,无为,故无用之也。
【释文】《不扰》而小反。
【三】【注】物皆自然,故至一也。
【疏】均彼此于无为,混是非于恬惔,物我不二,故谓之至一也。莫,无也。莫之为而自为,无为也;不知所以然而然,自然也。故当是时也,人怀无为之德,物含自然之道焉。◎庆藩案自然,谓自成也。广雅:然,成也。大戴礼武王践阼篇毋曰胡残,其祸将然,谓祸将成也。楚辞远游无滑而魂兮,彼将自然,言彼将自成也。郭云物皆自然,语未晰。
【校】(一)阙误引张君房本得作应。
逮德下衰【一】,及燧人伏羲始为天下,是故顺而不一【二】。德又下衰,及神农黄帝始为天下,是故安而不顺【三】。德又下衰,及唐虞始为天下,兴治化之流,浇(一)淳散朴【四】,离道以善,【五】险德以行【六】,然后去性而从于心【七】。心与心识【八】知而不足以定天下【九】,然后附之以文,益之以博。文灭质,博溺心,【一0】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一一】。
【一】【注】夫德之所以下衰者,由圣人不继世,则在上者不能无为而羡无为之迹,故致斯弊也。
【二】【注】世已失一,惑不可解,故释而不推,顺之而已。
【疏】逮,及也。古者茹毛饮血,与麋鹿同群。及至燧人始变生为熟,伏羲则服牛乘马,创立庖厨,画八卦以制文字,放蜘蛛而造密网。既而智诈萌矣,嗜欲渐焉,浇淳朴之心,散无为之道。德衰而始为天下,此之谓乎!是顺黎庶之心,而不能混同至一也。
【释文】《燧人》音遂。
【三】【注】安之于其所安而已。
【疏】夫德化更衰,为弊增甚。故神农有共工之伐,黄帝致蚩尤之战,祅气不息,兵革屡兴。是以诛暴去残,吊民问罪,苟且欲安于天下,未能有顺于群生者也。
【四】【注】圣人无心,任世之自成。成之淳薄,皆非圣也。圣能任世之自得耳,岂能使世得圣哉!故皇王之迹,与世俱迁,而圣人之道未始不全也。
【疏】夫唐尧虞舜,居五帝之末,而兴治行化,冠三王之始。是以设五典而纲纪五行,置百官而平章百姓,百姓因此而浇讹,五行自斯而荒殆。枝流分派,迄至于兹,岂非毁淳素以作浇讹,散朴质以为华伪!
【释文】《兴治》直吏反。《(水枭)》古尧反。本亦作浇。《醇》本亦作淳,音纯。
【五】【注】善者,过于适之称,故有善而道不全。
【疏】夫虚通之道,善恶两忘。今乃舍己效人,矜名企善,善既乖于理,所以称离也。
【释文】《之称》尺证反。
【六】【注】行者,违性而行之,故行立而德不夷。
【疏】险,危阻也。不能率性任真,晦其踪迹,乃矫情立行以取声名,实由外行声名浮伪,故令内德危险,何清夷之有哉!◎庆藩案离道以善,险德以行,郭注训为有善而道不全,行立而德不夷,望文生义,于理未顺。善字疑是为字之误,言所为非大道,所行非大德也。淮南俶真篇杂道以伪,(杂当为离字之误。伪,古为字,为亦行也。)俭德以行,(俭险,古字通。曾子本孝篇不兴俭行以僥幸,汉慎令刘修碑动乎俭中,俭并当作险。荀子富国篇俗俭而百姓不一,杨倞注:俭当为险。)即本于此。
【七】【注】以心自役,则性去也。
【疏】离虚通之道,舍淳和之德,然后去自然之性,从分别之心。
【八】【注】彼我之心,竞为先识,无复任性也。
【疏】彼我之心,更相谋虑,是非臧否,竞为前识者也。
【释文】《心与心识》如字。众本悉同。向本作职,云:彼我之心,竞为先职矣。郭注既与向同,则亦当作职也。
【九】【注】忘知任性,斯乃定也。
【疏】夫心攀缘于有境,知分别于无崖,六合为之烟尘,八荒为之腾沸,四时所以愆序,三光所以彗(悖)〔孛〕。斯乃祸乱之源,何足以定天下也!◎家世父曰:郭象云,彼我之心,竞为先识,无复任性也。诸本皆以心与心识为句。向秀本作职,云,彼我之心,竞为先职矣。疑心与心,非彼我之有异心也,心自异也。本然者一心,然引之而动者又一心。引之而动,一念之觉而有识焉,冬则识寒,夏则识暖是也;因觉生意而有知焉,食则知求甘,衣则知求温是也。佛家以意识分两境。知者,意之发也,故曰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识者,内心之炯;知者,外心之通也。知识并生而乱始繁矣,乌足以定天下哉!◎俞樾曰:识知二字连文。诗曰,不识不知,是识知同义,故连言之曰识知也。心与心识知而不足以定天下,明必不识不知而后可言定也。诸家皆断识字为句,非是;向本作职,尤非。
【一0】【注】文博者,心质之饰也。
【疏】前(后)〔既〕使心运知,不足以定天下,故后依附文书以匡时,代增博学而济世。不知质是文之本,文华则隐灭于素质;博是心之末,博学则没溺于心灵。唯当绝学而去文,方会无为之美也。
【释文】《博溺》乃沥反,郭奴学反。
【一一】【注】初,谓性命之本。
【疏】文华既〔隐〕(二)灭于素质,博学又没溺于心灵,于是蠢民成乱始矣,欲反其恬惔之情性,复其自然之初本,其可得乎!噫,心知文博之过!
【校】(一)世德堂本●作●。(二)隐字依上句疏文补。
由是观之,世丧道矣,道丧世矣。世与道交相丧也,【一】道之人何由兴乎世,世亦何由兴乎道哉【二】!道无以兴乎世,世无以兴乎道,虽圣人不在山林之中,其德隐矣【三】。
【一】【注】夫道以不贵,故能存世。然世存则贵之,贵之,道斯丧矣。道不能使世不贵,而世亦不能不贵于道,故交相丧也。
【疏】丧,废也。由是事迹而观察之,故知时世浇浮,废弃无为之道,亦由无为之道,废变淳和之世。是知世之与道交相丧之也。
【释文】《世丧》息浪反。下及注皆同。◎庆藩案文选江文通杂体诗注引司马云:世皆异端丧道,道不好世,故曰丧耳。释文阙。
【二】【注】若不贵,乃交相兴也。
【疏】故怀道圣人,高蹈尘俗,未肯兴弘以驭世,而浇伪之世,亦何能兴感于圣道也!
【三】【注】今所以不隐,由其有情以兴也。何由而兴?由无贵也。
【疏】浇季之时,不能用道,无为之道,不复行世。假使体道圣人,降迹尘俗,混同群生,无人知者,韬藏圣德,莫能见用,虽居朝市,何异山林矣!
隐,故不自隐【一】。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发也,时命大谬也【二】。当时命而大行乎天下【三】,则反一无迹【四】;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五】,则深根宁极而待【六】;此存身之道也【七】。
【一】【注】若夫自隐而用物,则道世交相兴矣,何隐之有哉!
【疏】时逢昏乱,故圣道不行,岂是韬光自隐其德邪!
【二】【注】莫知反一以息迹而逐迹以求一,愈得迹,愈失一,斯大谬矣。虽复起身以明之,开言以出之,显知以发之,何由而交兴哉!祇所以交丧也。
【疏】谬,伪妄也。非伏匿其身而不见,虽见而不乱群;非闭其言而不出,虽出而不忤物;非藏其知而不发,虽发而不眩●;但时逢谬妄,命遇迍邅,故随世污隆,全身远害也。
【释文】《弗见》贤遍反。《祇所》音支。
【三】【注】此淡漠之时也。
【四】【注】反任物性而物性自一,故无迹。
【疏】时逢有道,命属清夷,则播德弘化,大行天下。既而人人反一,物物归根,彼我冥符,故无朕迹。
【五】【注】此不能淡漠之时也。
【六】【注】虽有事之世,而圣人未始不淡漠也,故深根宁极而待其自为耳,斯道之所以不丧也。
【疏】时遭无道,命值荒淫,德化不行,则大穷天下。既而深固自然之本,保宁至极之性,安排而随变化,处常而待终年,岂有穷通休戚于其间哉!
【七】【注】未有身存而世不兴者也。
【疏】在穷塞而常乐,处危险而安宁,任时世之行藏,可谓存身之道也。
古之行(一)身者,不以辩饰知【一】,不以知穷天下【二】,不以知穷德【三】,危然处其所而反其性已,又何为(二)哉【四】!道固不小行【五】,德固不小识【六】。小识伤德,小行伤道【七】。故曰,正己而已矣。乐全之谓得志。【八】
【一】【注】任其真知而已。
【疏】古人轻辩重讷,贱言贵行,是以古人之行任其身者,必不用浮华之言辩,饰分别之小智也。
【二】【注】此淡泊之情也。
【疏】穷者,困累之谓也,不纵知毒害以困苦苍生也。
【释文】《淡》大暂反。《泊》音薄。
【三】【注】守其自德而已。
【疏】知止其分,不以无涯而累其自得也。
【四】【注】危然,独正之貌。
【疏】危,犹独也。言独居乱世之中,处危而所在安乐,动不伤寂,恒反自然之性,率性而动,复何为之哉?言其无为也。
【释文】《危然》如字。郭云:独正貌。司马本作?,云:独立貌。崔本作垝,音如累垝之垝。垝然,自持安固貌。
【五】【注】游于坦途。
【疏】大道广荡,无不范围,小成隐道,固不小行矣。
【释文】《于坦》敕但反。
【六】【注】块然大通。
【疏】上德之人,智周万物,岂留意是非而为识鉴也!
【释文】《块然》苦对反。
【七】【疏】小识小知,亏损深玄之盛德;小学小行,伤毁虚通之大道也。
【八】【注】自得其志,独夷其心,而无哀乐之情,斯乐之全者也。
【疏】夫己身履于正道,则所作皆虚通也。既而无顺无逆,忘哀忘乐,所造皆适,斯乐(全)之〔全〕(三)者也。至乐全矣,然后志性得焉。
【释文】《乐全》音洛。注、下皆同。
【校】(一)世德堂本行作存。(二)阙误引张君房本为下有乎字。(三)乐之全者,依注文改。
古之所谓得志者,非轩冕之谓也,谓其无以益其乐而已矣【一】。今之所谓得志者,轩冕之谓也【二】。轩冕在身,非性命(一)也,物之傥来,寄者也【三】。寄之,其来不可圉,其去不可止【四】。故不为轩冕肆志【五】,不为穷约趋俗【六】,其乐彼与此同【七】,故无忧而已矣【八】。今寄去则不乐,由(之)〔是〕(二)观之,虽乐,未尝不荒也【九】。故曰,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一0】。
【一】【注】全其内而足。
【疏】益,加也。轩,车也。冕,冠也。古人淳朴,体道无为,得志在乎恬夷,取乐非关轩冕。乐已足矣,岂待加之也!
【二】【疏】今世之人,浇浮者众,贪美荣位,待此适心,是以戴冕乘轩,用为得志也。
【三】【疏】傥者,意外忽来者耳。轩冕荣华,身外之物,物之傥来,非我性命,暂寄而已,岂可久长也!
【释文】《傥来》吐党反。崔本作党,云:众也。◎庆藩案崔本傥作党,党,古傥字。党者,或然之词也。史记淮阴侯传恐其党不(敌)〔就〕(三),汉书伍被传党可以僥幸,并与傥同。(淮南臣道)〔荀子天论〕(四)篇怪星之党见,杨注训党为频,王念孙谓于古无据。惠定宇九经古义曰:党见犹所见也。又训党为所,则据公羊注义也,亦似未协。崔云,党,众也,尤非。
【四】【注】在外物耳,得失之非我也。
【疏】时属傥来,泛然而取轩冕;命遭寄去,淡尔而舍荣华。既无心于扞御,岂有情于留?也!
【释文】《可圉》鱼吕反。本又作御。
【五】【注】淡然自若,不觉寄之在身。
【释文】《不为》于伪反。下同。
【六】【注】旷然自得,不觉穷之在身。
【疏】肆,申也。趋,竞也。古人体穷通之有命,达荣枯之非己,假使轩冕当涂,亦未足申其志气,或俭约以穷窘,岂趋竞于嚣俗!
【七】【注】彼此,谓轩冕与穷约。
【疏】彼,轩冕也。此,穷约也。夫轩冕穷约,俱是傥来,既乐彼轩冕,亦须喜兹穷约,二俱是寄,所以相同也。
【八】【注】亦无欣欢之喜也。
【疏】轩冕不乐,穷约不苦,安排去化,所以无忧者也。
【九】【注】夫寄去则不乐者,寄来则荒矣,斯以外易内也。
【疏】今世之人,识见浮浅,是以物之寄也,欣然而喜,及去也,悒然不乐。岂知彼此事出傥来,而寄去寄来,常忧常喜,故知虽乐而心未始不荒乱也。
【一0】【注】营外亏内,(甚)〔其置〕倒(置)(五)也。
【疏】夫寄去寄来,且忧且喜,以己徇物,非丧如何!轩冕穷约,事归尘俗,若习俗之常,失于本性,违真背道,实此之由,其所安置,足为颠倒也。
【释文】《倒置之民》崔云:逆其性命而不顺也。向云:以外易内,可谓倒置。
【校】(一)阙误引张君房本命下有之有二字。(二)是字依世德堂本改。(三)就字依史记原文改。(四)荀子天论四字依刘文典补正本改。(五)其置倒三字依世德堂本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