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精 选诗 文名 句文学著作作者文学网址一点知识联 系关 于书 签
第十七章 卷十六 義理類
七修类稿 作者:郎锳
  葬
  
  葬。一也。有古之人不如今者。有華之不如胡者。何也。今之葬者。衣衾棺槨之外。雖富貴之極者。不以一物為殉。古人之葬。多殉金玉銅器。故後必為人所發。殘其骸骨。至今尚爾。傷哉。中國葬且樹且封。其圜堂一見知之。胡人之葬。務平實其地。望之則曰陵墓在焉。過時雖子孫亦不知其處也。久之。相化為土。發掘之事何有。
  
  天地氣味
  
  天以五氣生萬物。氣無臭味。故風雨霜露自天降者。皆無味也。地以五味養萬物。味具形質。故地生者皆有味焉。
  
  脾胃視聽
  
  東垣以脾胃為主。蓋胃受水穀。脾氣運動而後腐熟水穀。化生血氣。人資以生也。故凡人獲脾胃壯盛。則百病不生。悠悠壽考矣。予又思之。脾胃屬土。土動則生。如畎畝必假耕耘而後堪於種植。眼眶屬脾。開眼則眶動。眶動則脾應之而亦動。四肢屬脾。寤則四肢動而脾應之而亦動。故晝能飲食。夜寐則不能也。是知脾胃相資。當以運動為功用耳。丹溪以腎水為主。蓋腎水足而血氣盛。則病不生也。然血氣之用。多寓於視聽。何也。經曰。心為血主。而肝則藏之。肺為氣主。而腎則納之。然肝竅。目也。肺竅。耳也。目之司視。乃血為之用。耳之司聽。乃氣為之用。周章萬變。皆本於耳目焉。予又思之。始人之氣血之盛。則視聽易用。男子八八六十四歲。女人七七四十九歲。氣血既衰。耳目之聰明減矣。積日又久。氣血涸矣。故人至上壽。雖無疾病亦死。修仙家欲絕耳目之欲。有所由也。豈非息耳目。所以養腎水耶。知此。則李主脾胃。脾胃屬動。朱主腎水。腎水當靜。動靜雖曰循環。又必靜為之主。蓋氣血勝而脾胃則壯。脾胃雖壯而氣血生覺難矣。
  
  人身一小天地
  
  傳云。人身一小天地。天形圓而在上。人之首圓應之。地形方而在下。人之足方應之。四時運於表。四肢應於外也。五行處於裏。五臟應於內也。至以一節言之。人身之肝位在右。而脈卻見於左手。若北方北斗天樞。在張宿十度。而分野反在南方。人身之脾位在左。而脈卻見於右手。若南斗六星二十五度。而分野反在北方。《靈樞邪客篇》亦嘗言之。但曰天有五音。人有五臟。似亦少差。予今特舉其要也。
  
  土饅頭
  
  《續仙傳》。有賣藥翁嘗呼曰。有錢不買藥喫。盡作土饅頭去。此言最警悟。范石湖所謂。總有千年鐵門限。終須一箇土饅頭。本此。
  
  墨磨人
  
  宋石昌言。藏李廷珪墨不用。但玩之而已。或戲之曰。子不磨墨。墨將磨子。後東坡見昌言墓木曰。木將拱矣。墨固無恙。予以與留與他人樂少年同意。
  
  荒親
  
  吾杭有荒親之禮。詢之四方皆同。蓋以父母死不得成親。而於垂死之日。即講親迎之禮。有至親沒而禁家人舉哀以為之 【明本無『之』字】 者。予以此必胡元之俗。流至于今。 【以上十二字乾隆本缺。據明本補。】 夫父母之死。人子不欲生之時也。而且停哀忍痛。以講此歡樂之事。此豈有人心者哉。作俑者不特肆諸市朝矣。昨觀所見集中。亦如予論。則知宋以來有之。因仍苟且。多為惜財之小而忘大義。奈何詩禮之家亦如是耶。嗚呼。斯舉也。何代禁耶。
  
  名人無恥
  
  文天祥在燕京時。欲為黃冠去國。南官王績翁欲合謝昌元等十人請保釋之。世祖亦有然意。留夢炎曰不可。天祥倘出。復召號江南。置吾十人於何地。遂寢其事。我太宗渡江靖難之時。廷臣胡廣、金幼孜、胡儼、解縉、楊士奇。衡府紀善周是修。同約死節。明日。惟是修詣國子監尊經閣下縊焉。他日士奇為之作傳。與其子曰。向使同尊翁死。此傳何人作也。嗚呼。眾固可責矣。若留、楊數言。尤為無恥之甚。讀書明大義。至此尚爾云云。天理人心安在哉。
  
  三國與宋用人不同
  
  人才之盛。莫三國與宋也。皆不能成功者。三國人才。大小各盡角立而不下。故至衰敗之後。方混而一。宋有人而不用。用而不專。專而復為小人所間。總謂不能盡人之才。故必至失國。嗚呼。非數也耶。
  
  稱名不雅
  
  古人婢妾之名。或以玉具。或以花柳。或以清奇之物各義命之。隨其意也。若李庚之婢曰卻要。潘杭之妾曰解愁。甚不雅耳。士君子忌之。
  
  元祐黨碑偽學逆籍
  
  元祐黨碑。宋立於文德殿之東壁。蔡京書之也。偽學逆籍。作惡於韓侂冑。頒行天下者也。然皆一時賢人君子。遭厄被誣。豈知實所以顯揚諸君子之名於千萬世矣哉。惜史未能全收。人未盡知。今考參《道命錄》、《陶朱新錄》等書。分門共錄。載之於左。使後學之士。一覽可知。庶不至善善惡惡之顛倒也。然元祐之黨。劉元誠謂止七十八人。慶元之黨。黃勉齋謂非黨者甚多。此又不知何據而云。尚俟熟史者證之。
  
  文臣曾任宰臣執政官二十七人。
  
  司馬光。 文彥博。 呂公著。 呂大防。 劉摯。 韓忠彥。 曾布。 梁燾。 王巖叟。 蘇轍。 王存。 范純仁。 鄭雍。 傅堯俞。 趙瞻。 韓維。 孫固。 范百祿。 胡宗愈。 李清臣。 劉奉世。 范純禮。 安燾。 陸佃。 【已上並元祐】 黃履。 【祥符】  張商英。 蔣之奇。 【已上元符】 
  
  曾任待制以上官四十九人。
  
  蘇軾。 劉安世。 范祖禹。 朱光庭。 姚勔。 趙君錫。 馬默。 孔武仲。 孔文仲。 吳安持。 錢勰。 李之純。 孫覺。 鮮于侁。 趙彥若。 趙卨。 王欽臣。 孫升。 李周。 王汾。 韓川。 顧臨。 賈易。 呂希純。 曾肇。 王覿。 范純粹。 呂陶。 王古。 豐稷。 張舜民。 張問。 楊畏。 鄒浩。 陳次升。 謝文瓘。 【已上並元祐】 岑象求。 周鼎。 徐勣。 路昌衡。 董敦逸。 上官均。 葉濤。 郭知章。 楊康國。 龔原。 朱紱。 葉祖洽。 朱師服。 【已上並元符】 
  
  餘官一百七十七人。
  
  秦觀。 黃庭堅。 晁補之。 張耒。 吳安詩。 歐陽棐。 劉唐老。 王鞏。 呂希哲。 杜純。 張保源。 孔平仲。 湯戫。 司馬康。 宋保國。 黃隱。 畢仲游。 常安民。 汪衍。 余爽。 鄭俠。 常立。 程頤。 唐義問。 余卞。 李格非。 陳瓘。 任伯雨。 張庭堅。 馬涓。 孫諤。 陳郛。 朱光裔。 蘇嘉。 龔夬。 王回。 呂希績。 吳儔。 歐陽中立。 
  
  【已上並元祐】 尹林 【明本作『材』】 。 葉伸。 李茂直。 吳處厚。 李積中。 商倚。 陳祐。 虞防。 李祉。 李深。 李之儀。 范正平。 曹蓋。 楊琳。 蘇昞。 葛茂宗。 劉謂。 柴袞。 洪羽。 趙天佐 【明本作『祐』】 。 李新。 衡鈞。 兗公適。 洪百藥。 周誼。 孫琮。 范柔中。 鄧考甫。 王察。 趙峋。 封覺民。 胡端修。 李傑。 李賁。 趙令畤。 郭執中。 石 【明本作『萬』】 芳。 金極。 高公應。 安信之。 張集。 黃策。 吳安遜。 周永徽。 高漸。 張夙。 鮮于綽。 呂諒卿。 王貫。 朱紘。 吳朋。 梁安國。 王古。 蘇迥。 檀固。 何大受。 王箴。 鹿敏求。 江公望。 曾紆。 高士育。 鄧忠臣。 种師極。 韓治。 都貺。 秦希甫。 錢景祥。 周綍。 何大正。 呂彥祖。 梁寬。 沈千。 曹興宗。 羅鼎臣。 劉勃。 王拯。 黃安期。 陳師錫。 干肇。 黃遷。 莫俠正 【明本作『莫佒』】 。 許堯輔。 楊朏。 胡良。 梅君俞。 寇宗顏。 張居。 李修。 逢純熙。 高遵恪。 黃才。 曹盥。 侯顯道。 周遵道。 林膚。 葛輝。 宋壽岳。 王公彥。 王交。 張溥。 許安修。 劉吉甫。 胡潛。 董祥。 楊瓌實 【明本作『懷寶』】 。 倪直孺。 蔣津。 王守。 鄧元中。 梁俊民。 王陽。 張裕。 陸表民。 葉世英。 謝潛。 陳唐。 劉經國。 扈充。 張恕。 陳并。 洪芻。 周鍔 【明本作『諤』】 。 蕭刓。 趙鉞。 滕友。 江洵。 方适。 許端卿。 李昭王?巳。 向紃。 陳察。 鍾正甫。 高茂華。 楊彥璋。 廖正一。 李夷行。 彭醇。梁士能。 【已上並元符】 
  
  武臣二十五人。
  
  張巽。 李備。 王獻可。 胡田。 馬諗。 王履。 趙希夷。 任濬。 郭子旂。 錢盛。 趙希德。 王長民。 李冰。 王庭臣。 吉師雄。 李愚。 吳休復。 崔昌符。 潘滋。 高士權。 李嘉亮。 李珫。 劉延肇。 姚雄。 李基。
  
  內臣二十九人。
  
  梁惟簡。 陳衍。 張士良。 梁知新。 李倬。 譚扆。 竇鉞。 趙約。 黃卿從。 馮說。 曾壽 【明本作『燾』】 。 蘇舜民。 楊偁。 梁弼。 陳恂。 張茂則。 張琳。 裴彥 【明本作『裴彥臣』】 。 李偁。 閻守懃。 王紱。 李穆。 蔡克明。 王化基。 王道。 鄧世昌。 鄭居簡。 張怙。 王化臣。 【已上並元符】 
  
  為臣不忠曾任宰臣二人。
  
  王珪。 章惇。
  
  偽學逆黨籍
  
  宰執四人。趙汝愚。 【右丞相。】  留正。 【少保。觀文殿大學士。】  王藺。 【潭州帥。】  周必大。 【少傅。觀文殿大學士。】 
  
  待制以上十三人。
  
  朱熹。 【煥章閣待制。】  徐誼。 【知臨安府。】  彭龜年。 【吏部侍郎。】  陳傅良。 【中書舍人。】  薛叔似。 【戶部侍郎。】  章穎。 【兵部侍郎。】  鄭湜。 【刑部侍郎。】  樓鑰。 【吏部侍郎。】  林大中。 【吏部侍郎。】  黃由。 【禮部尚書。】  黃黼。 【兵部侍郎。】  何異。 【禮部侍郎。】  孫逢吉。 【吏部侍郎。】 
  
  餘官三十一人。
  
  劉光祖。 【起居郎。】  吳祖儉。 【太府寺丞。】  葉適。 【太府卿。】  楊方。 【祕書郎。】  項安世。 【校書郎。】  李直?土。 【校書郎。】  沈有開。 【起居郎。】  曾三聘。 【知潁州。】  游仲鴻。 【軍器監簿。】  吳獵。 【監察御史。】  李祥。 【祭酒。】  楊簡。 【國子博士。】  趙汝讜。 【監左藏庫。】  趙汝談。 【淮西府幹。】  陳峴。 【校書郎。】  范仲黼。 【著作郎。】  汪逵。 【司業。】  孫元卿。 【國子博士。】  袁燮。 【太學博士。】  陳武。 【國子正。】  田澹。 【宗正丞。】  黃度。 【右正言。】  張體仁。 【太府卿。】  蔡幼學。 【福建提舉。】  黃灝。 【浙西提舉。】  周南。 【池州教授。】  吳柔勝。 【嘉興教授。】  王厚之。 【江東提刑。】  孟浩。 【知湖州。】  趙鞏。 【知揚州。】  白炎震。 【成都通判。】 
  
  武臣三人。
  
  皇甫斌。 【池州都統。】  范仲壬。 【知金州。】  張致遠。 【江西兵馬鈐轄。】 
  
  士人八人。
  
  楊宏中。 周朝端。 張道林。 仲麟。 蔣仲。 徐範。 【並太學生。】  蔡元定。 呂祖泰。
  
  髮黑白
  
  人之髮白有遲速者。世以多思慮者早白。蓋以髮乃血之餘。心藏血。心役於物。不能滋蔭也。故謝超宗入獄而髮白。周興嗣成書而髮白。然予所見。有年齒雖同。而勞苦安逸迥然各異。逸者反白。勞者反黑。似不在思慮所致也。每詢其人。多在父母之傳流。近又見鎮江丁氏一族。家多顯宦。少長盡皆白髮。此顧愷之對簡文曰。松柏之姿。蒲柳之質。自不同耳。言雖近於諛上。是或一道也。予已論鬚髮矣。此又餘意。
  
  淵明非詩人
  
  真西山論陶詩。榮木之憂。逝川之嘆也。貧士之咏。簞瓢之樂也。以公之學在經術中來。予又以公非自經術。自性理中來。夫《飲酒》第五首。膾炙人口者也。嘗往來胸中。若有所得其好者。夫以第一句結廬在人境。似靜中有動。第二句而無車馬喧。似動中有靜。三四句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即心境渾融處也。五句採菊東籬下。是潛心求一。六句悠然見南山。是得一之徵矣。七八句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乃至和充溢。表裏盎然。九句此中有真意。所立卓爾。十句欲辯已忘言。正末由也已。可見陶公心次渾然。無少渣滓。所以吐詞即理。默契道體。高出詩人。有自哉。
  
  混堂
  
  混堂。天下有之。杭最下焉。有好事者借喻為記。頗得箴規之義。錄以告不知恥者。記云。吳俗。甃大石為池。穹幕以磚。後為巨釜。令與池通。轆轤引水。穴壁而貯焉。一人專執爨。池水相吞。遂成沸湯。名曰混堂。榜其門則曰香水。男子被不潔者、膚垢膩者、負販屠沽者、瘍者、疕者。納一錢於主人。皆得入澡焉。旦及暮。袒裼裸裎而來者。不可勝計。苟蹴之。則泥滓可掬。嗅其體。穢氣不可聞。為士者每亦浴之。彼豈不知其污耶。迷於其稱耶。習於俗而不之怪耶。抑被不潔者、膚垢膩者、負販屠沽者、瘍者、疕者。果不相凂耶。抑經其浴者。目不見。鼻不聞耶。嗚呼。趨其熱而已也。使去薪沃釜。與溝瀆之水何殊焉。人孰趨之哉。人孰趨之哉。 【下句原無。據明本補】 
  
  鄭顏鬼事
  
  怪誕之事多矣。有不可以理格者。孔子所以不言。今可窮者。試言其一二事。予舊讀鄭畋事。以為傳記怪誕之言。不足信也。及見顏畿之事。意其正史所書。耳目所屬。去當時不遠。亦豈妄言哉。因格其理。將以質之人人。適府頒邵二泉先生學史到學。檢有顏氏之條。斷義與愚見同也。因錄其事與邵說并區區之見於左。唐鄭畋之父亞。未達時。旅遊諸處。留妻與婢在一觀中。將產。忽聞空中語曰。汝出觀外。毋汙吾清境。不然。殺汝也。妻曰。婦人無歸。望聖者憫念。及五鼓分。娠乃殞。道眾乃殯於牆外。亞歸。以酒酹之。夜夢妻曰。余命未盡。為神殺也。北去十里有寺。一僧可五十。能活之。當再三哀祈。亞不以為信。次夕又如此。於是趨寺。果見此僧。初見亦喜。亞吿之。初不顧曰。我凡人。豈知幽冥事乎。亞懇再三。僧怒擊之。甘辱不去。久之。僧乃許曰。待吾入定尋訪之。夜半。起謂亞曰。事諧矣。天曙先歸。吾當送來。歸三鼓。聞戶外人語。即引妻來曰。身已壞。此即魂耳。善相保。囑之而去。其妻宛如生平。但惡明處。數年。妻乃別去。曰。數盡矣。故世傳畋為鬼生。 【出《中朝故事》。】 顏含兄畿。咸寧中得疾。就醫自療。遂死於醫家。家屬迎喪。旐每繞樹而不可解。引喪者顛仆。稱畿言曰。我壽命未死。但服藥太多。傷我五臟耳。今當復活。慎無葬也。其父祝之曰。若爾有命復生。豈非骨肉所愿。不爾葬也。旐乃解。及還。其婦夢之。其母及家人又夢之。含乃曰。非常之事。古則有之。乃發棺。果有生驗。然氣息甚微。飲哺將護累月。猶不能語。飲食所須。託之以夢。含乃絕棄人事。躬親侍養。足不出戶者十有三年。 【《晉書·顏含傳》。】 邵子曰。人死而復蘇者有之。畿蘇矣。能夢而不能言。久之復死。何也。魂魄合而為人。離散則死。若畿者。殆陰復而陽不復歟。不然。則其周旋不舍者何物也邪。是則顏畿既為陰復。而鄭妻之復。豈非其陽魂邪。其所以惡明者。猶在陰類故也。
  
  天命性情喻
  
  先輩吳美中瓚。以米礱喻天命。蓋以上動下靜。運轉不已。則米穀四出。如萬物之生也。隨地之高下污潔之處而投焉。則如人之有富貴貧賤者矣。又以燈油喻性情。以油為氣而燈心為質。燈焰乃精神也。及其照物。則為才能。其熱者。性也。燈滅而燼落。魄降也。烟氣上騰。魂升也。油有清濁。燈心有肥細。乃資質之美惡耳。此乃以粗喻精。實為至理。人亦易曉也。故錄之。
  
  龍象
  
  夫人之所以為人。國之所以為國。以其有義禮。而名器存焉。嘗見龍王祠而有敕封者。龍雖靈物。亦獸也。象固至馴。豈可以人禮待之。今龍襲之以衣冠。加之以王號。而象則食之以二品之料。加之以指揮之稱。較之禹驅蛇龍。周公驅虎豹犀象而遠之之意。不有異乎。賤名器。無義禮甚矣。若太祖於四海四瀆。止封某海某瀆之神。何其正大。苟為禮官者。建議於廟堂可也。
  
  荀趙
  
  予嘗謂荀子曰。非其人而教之。齎盜糧而借寇兵也。卿獨不思李斯之為人也。又宋祖曰。洞開重門。 【明本作『大開洞門』】 正合我心。少有私曲。人皆見之。獨不思負世宗。何曲如之。人不見耶。
  
  伯顏子中傳
  
  伯顏。字子中。世家西域。其祖父宦江西。因家焉。遂為進賢人。幼讀書。即通大義。稍長。無所嗜好。惟耽翫典籍。手不釋卷。從釣臺夏溥習進士業。四以春秋經領江西鄉舉。授龍興路東湖書院山長。改建昌路儒學教授。壬辰兵興。省臣以便宜授贛州路知事。陞經歷。時參政全普菴、撒里哈海赤守贛。以伯顏學行醇正。議論激烈。可與有為。以為都事。戊戌。陳友諒陷江西。遣兵圍贛。參政命伯顏率壯士百人出。收援兵於隣郡。將行。誓眾曰。苟為自全之計者。願受不測之誅。至夜三鼓。奮躍突圍而出。圍兵追不及。乃招募丁壯於龍南、安遠、寧都之間。遠近響應。值天淫雨。敵勢益滋蔓。向義之士。往往惑於飛語。轉相煽動。合而復散。伯顏知事不就。乃往南雄。方宣布天子德意。以為集義之策。而南雄亦降矣。眾四掠市里。伯顏正衣冠。端坐僧寺禪榻。眾駭視不敢犯。見其渠領。則陳大義以拒之。所與俱百人者。屠戮擄獲殆盡。既而贛亦陷。全、海二參政死之。伯顏知無可為之機。遂間道入閩。江西右丞章公完者。表為分省員外郎。佐政有聲。出奇攻復建昌。遂命浮海獻捷京師。因陳江南緩急之勢。攻取之方。言論剴切。朝臣驚嘆。奏授南恩州知州。福建省郎中。再詣朝堂計事。退見總兵官擴廓于河南。除兵部侍郎。與吏部尚書伯顏帖木兒、張翱銓選廣西。舟次鐔江。而全閩二廣。皆歸附國朝矣。伯顏由是潛形遁跡。隱約江湖間。時宦寓公知名願交者。皆不得一見。以先世有墓廬在彭蠡之涯。乃卜進賢之北山。誅茅剪荊。躬自為創竹屋三間。左圖右史。閉戶澹如。時寓其忠憤於詞翰之間而已。前進士熊釗。操行孤厲。於人少許可。惟與伯顏相厚善。每語及往事。相對悲鳴煩促。涕泗潸然下。洪武己未秋。朝廷方搜求博學老成之士。江西布政使沈本立聞伯顏名。遣從事張希顏、訓導胡以中以禮來徵。語之曰。爾偕進賢知縣親造其廬。若不起。爾毋來見也。伯顏聞使者將至。慨然曰。是不可以口舌爭也。先一夕。具牲醴。作《七哀詩》。祭其先與昔時共事死節之士。復手書短歌一篇。寄別熊釗。以後事囑之。夜漏盡。望北再拜。飲藥而卒。贊曰。不事二君非難。而捐生為難。捐生非難。而從容就死為難。伯顏之死。可謂得其義焉。或曰。伯顏在鐔江、閩、廣時不死。而死於今日。何耶。吁。向之不死。欲有所為也。事既無可奈何。存身以永祀。亦義也。今為人迫。而理不可不死矣。不死。則失吾身以存祀。又非義也。嗚呼。若伯顏者。其不負於所學歟。
  
  七哀詩
  
  有客有客何纍纍。國破家亡無所歸。荒村獨樹一茆屋。終夜泣血知者誰。燕雲茫茫幾萬里。羽翮鎩盡孤飛遲。嗚呼我生兮亂中遘。不自我先兮不自我後。
  
  我祖我父金月精。高曾累世皆簪纓。歲維丁卯兮吾以生。於赫當代何休明。讀書願繼祖父聲。白頭今日俱無成。我思永訣非沽名。生死逆順由中情。神之聽之和且平。嗚呼祖考俯鬷假。籩豆失薦我之責。
  
  我母我母何不辰。腹我鞠我徒辛勤。母氏淑善宜壽考。兒不良兮負母身。肴維新兮酒既醇。我母式享毋悲辛。嗚呼母兮毋遠適。相會黃泉在今夕。
  
  我師我師心休休。教我育我靡不周。四舉濫叨感師德。十年苟活貽師羞。酒既陳兮師冀止。一觴我奠涕泗流。嗚呼我師兮毋我惡。舍生取義未為暮。
  
  我友我友全公、海公。愛我愛我兮人誰與同。惟公高節兮寰宇其空。百戰一死兮偉哉英雄。嗚呼我公我公兮斯酒斯酌。我魂我魂兮惟公是託。
  
  我子我子嬌且癡。去住存沒兮予莫汝知。汝既死兮骨當朽。汝苟活兮終來歸。嗚呼汝長兮毋我議。父不慈兮時不利。
  
  鴆兮鴆兮置汝已十年。汝不違兮汝心斯堅。用汝今日兮人誰我冤。一觴進汝兮神魂妥然。嗚呼鴆兮果不我誤。骨速朽兮肉速腐。
  
  右伯顏子中之傳與詩。予因館於宗主萬五溪先生之門。五溪。進賢人也。得觀國初進賢諸公私抄詩文。讀至子中傳。慨《元史》既未載也。而此或又失。千古無聞矣。遂錄於稿。嗚呼。讀子中《七哀詩》。寧不酸鼻。惜其贊有曰。前之不死銓選。無社稷寄也。嗚呼。太學生亦死之也。以此度子中。是不知子中者。遂為略改數句。以明子中之心。而傳之者濟陰丁之翰。嗚呼。無之翰為文以傳。天下不知如子中者幾矣。
欢迎阁下评论,请先登录
登录后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