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精 选诗 文名 句文学著作作者文学网址一点知识联 系关 于书 签
194叱咤北疆(上)
纵论中西全史 作者:秩名
     作者:秩名
     
     【194】叱咤北疆(上)
     
     一切的转折点出现在公元前135年,窦太后去世。汉武帝终于走向了政治前台。
     
     第167节
     
     而他最迫不及待的一件事,就是向匈奴发动反击。
     
     公元前133年,十万匈奴一精一兵在军臣单于的亲自率领下,又一次向汉朝边境大举袭来。而这一次,他们格外兴奋,因为他们已经得到了一个汉朝富商提一供的准确消息,边城马邑(今山西朔州)内乱,令丞已死,满城财物予取予求。
     
     匈奴人一路狂奔,恨不得飞到马邑。然而,当他们行至距马邑百余里之时,却停住了脚步。他们沿路看见了遍野的牛羊,仔细看看,却找不见一个牧民。
     
     这个场景看起来实在有些诡异,匈奴人不免心生疑窦。于是他们突袭了附近的哨所,把守备捉来一问,这才知道,这竟然是汉王朝酝酿的一场巨大的一陰一谋。
     
     原来马邑内乱乃是纯粹的假消息,是汉武帝为匈奴挖下的一个巨大的陷阱。此时马邑城外的山谷中,正埋伏着汉朝名将韩安国、李广等人率领的三十万一精一兵。他们再往前走,恐怕就没有回头路了。
     
     军臣单于大惊,领着十万大军急急退走。汉朝的计谋就此落空。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极著名的一场失败的谋划——马邑之谋。
     
     后世对这场谋划的评价比较一致:这是一个拙劣的计谋。
     
     明明是给人挖陷阱,却挖得如此漏洞百出,让并不如何狡诈的匈奴人如此轻易地就看出了破绽。动用三十万大军,耗费无数物力、财力,却落得个竹篮打水一场空,堪称一个历史笑一柄一了。
     
     我基本上赞同这个评价,但有一个小细节却让我想起了一句话,一个波斯人在两百年前说过的话:“在我的领地上,绝不允许一座房屋被烧。”
     
     既是设伏,就要有诱饵。而没有牧民的羊群,是一个再明显不过的破绽。至少,它大大降低了计谋成功的可能一性一。
     
     而马邑城外的原野上,就真的连一个牧民都没有。为什么?原因很简单,汉朝不想伤害任何一个无辜子民的一性一命。
     
     对于一个王朝来说,为了夺取一场大战的胜利,找些牺牲者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无论是哄骗还是威一逼一,找点牧民来做幌子,对于地方政一府来说,实在不难。可我们惊奇地发现,他们竟然没有这样做,结果导致一个庞大的军事计划白白流产。
     
     从具体的马邑战局来说,这是一个愚蠢的举动。但这样的政一府,这样的国家,令人肃然起敬。
     
     更为令人尊敬和激动的是,随后不久,他们将用更加堂堂正正的方式,把胆敢犯边的敌寇击垮。
     
     马邑之谋失败了,但汉武帝至少有一样收获,那就是汉匈和平的彻底破裂。
     
     试想,汉朝给匈奴挖了这么大一陷阱,汉匈关系自此再也回头之路了。你再送十个公主,恐怕也挽不回这个恶劣的国际影响。如此情势,主和的朝臣们也不可能再拿出什么高明的对策了。
     
     汉武帝终于可以一心一意地打击北方这支汉王朝七十年来的宿敌了。
     
     要与匈奴开仗,各种物资准备自不必说。好在汉朝几十年休养生息,的确攒下了不少家底。但有一个问题尤为关键,那就是以谁为大将。
     
     当时的汉朝,头号大将当属马邑伏击的主将韩安国了。他曾经在七国之乱时协助梁王坚守都城,独立抵挡吴楚大军数月之久。若要论功,他应当仅次于周亚夫,堪称平乱的第二功臣。然而自马邑伏击之后,韩安国患上腿疾,加之他曾是主和派的领袖,对打匈奴毫不积极,所以汉武帝没打算靠他。
     
     而剩下的人里面,还有一个名气极大的将领,那就是名震天下的“飞将军”李广。
     
     李广出身名将世家,其先祖为秦朝大将李信,家族世代善射。李广身上充分继承了这种良好的基因,史载其臂长如猿,天生就是射手的坯子。
     
     而且他的资历也很老,早年常随文帝狩猎,能够独力格杀猛兽。汉文帝曾对他的武艺大加赞赏,言道:“将军生不逢时啊,若是你生在高祖之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景帝时,李广同样参加了那场重要的平乱战争。在周亚夫击溃吴楚联军的那场关键一性一战役中,李广曾于千军万马之中取得敌军令旗而还,威名大震。
     
     七国之乱平定后,李广就被景帝派往北疆戍边,防御匈奴。在此期间,更是留下了一些传说般的战绩。
     
     其中最著名的,便是那次绝妙的空城计。
     
     那日李广率百骑遭遇匈奴数千骑,敌我力量极度悬殊。情势危急之下,李广不退反进,率队行至匈奴阵前二里,全体下马解鞍休息,一派悠闲自得。匈奴怀疑有诈,不敢进攻,遂排一出一将探察虚实。李广见状,翻身上马,前奔数步,弯弓搭箭,一箭把敌将射杀,回来仍然下马休息。匈奴人更为震惧,至天黑都未敢进击。李广趁夜半之时领兵从容退走。
     
     可见,李广不只武艺高强,简直是智勇兼备了,连匈奴人都畏之三分,尊称为“汉之飞将军”。怎么看,他都是抗匈主将的不二人选。
     
     可汉武帝却不这么想。
     
     对中国历史有所了解的朋友都知道,汉武帝对于李广一直都是不怎么待见的。“李广难封”之语,也引得不少人为这位忠心耿耿的骁将扼腕感叹。
     
     可如果我们考察一下李广对匈奴的作战经历,就会发现,李广许多神话般的战绩,都是在以少对多的情况下取得的。
     
     有人说了,能够以少胜多,不是更加难得么?
     
     但我们仔细一琢磨,发现李广这个以少胜多有点问题。
     
     其一,他每次取胜大都是以射杀敌将,威慑敌人告终,很少能够有效杀伤敌人的有生力量。敌军几乎毫发无损,想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再来就是了。
     
     其二,他每次以少对多都是被动的遭遇战,一个有谋略的将军绝不会随时把自己扔在这等危险境地的。这样的人掌管小股部队不错,可要统领大军,不知道会把士兵们领到什么样的险境里头去。
     
     所以,李广是个不折不扣的英雄,却绝不是大将的最佳人选。
     
     所幸,汉武帝看透了这一点。
     
     公元前129年,汉武帝策划了一次有趣的选将战争。
     
     这年冬天,匈奴入侵边城上谷(今河北怀来),汉武帝趁势发动反击。但这次反击的军队组成很是奇特:没有总指挥。
     
     他派出了四路兵马,每路一万人,分由四名将领统辖。四人各行其是,没有上下级关系。
     
     这样一来,四路军队基本上就很难协同作战了。汉武帝的用意很明显,就是为了考察将领。
     
     此次领军的四个人基本上就是未来大将的候选人了。鉴于李广的名气,武帝仍然把他作为候选之一。而其余三人,是汉武帝一精一心选拔的三名年轻将领:卫青、公孙敖、公孙贺。
     
     乍看上去,汉武帝选拔这三个人的标准很糊涂,这是典型的任人唯亲。
     
     卫青是他宠妃的弟弟,公孙敖是卫青的把兄弟,而公孙贺是他当太子时的太子舍人,也算是他的亲信。三人都没什么战功,却骤然升任如此要职。一个国家的未来,交给他们,岂不是儿戏?
     
     此战的结果也大都是坏消息。公孙敖损兵过半,公孙贺没找着匈奴人在哪,名将李广竟成了匈奴人的俘虏,全靠自己的超群的武艺和过人的急智才夺马逃回。
     
     汉武帝用人不拘一格,结果却有点尴尬。
     
     然而好在,卫青拯救了他,证明了他的眼光。
     
     卫青此役斩杀匈奴七百多人,且一直打到了匈奴重镇龙城。
     
     说起来,这也不能算是太大的收获,可这样收获却足以顶得上他所有的损失。因为汉武帝不需要任何犹豫,便自此确定了他打击匈奴所唯一能倚重的人物——卫青。
     
     中原大地,又一颗将星冉冉升起。辉煌的五大战役,即将拉开序幕。请看下集——叱咤北疆(下)。
     
欢迎阁下评论,请先登录
登录后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