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精 选诗 文名 句文学著作作者文学网址一点知识联 系关 于书 签
199汉武治国(上)
纵论中西全史 作者:秩名
     作者:秩名
     
     第171节
     
     【199】汉武治国(上)
     
     汉武帝的谥号是个“武”字,当然是说他很能打仗的意思。以他的武功,也绝对当得起这个谥号。
     
     可三百多年前,孙子就告诉过大家,打仗是要花很多钱的。那么,汉武帝自然也就是历史上最能花钱的皇帝之一。
     
     各种军需物资自不必说,光是犒赏有功将士,那钱就多得吓人。比如公元前124年、123年两次大捷,对“斩捕首虏”的酬赏就用掉了黄金二十万斤。此外还要招募民众到新开的边境地区屯垦,以及建造新城的各种工程,都要花钱。
     
     以上还只是军事上的花销。汉武帝也绝对不是一个只喜欢打仗的皇帝,他在内政上也同样舍得花钱。单水利一项,汉武帝动辄修一条数百里的水渠,耗资同样十分巨大。再加上他喜欢摆排场,经常搞些规模盛大的庆典,还喜欢出游,这整个算下来,文景之治攒得那点家底可远远不够了。
     
     所以,汉武帝是必须要有自己的生财之道的。那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这些道道到底都是什么。
     
     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盐铁收归国有。
     
     盐和铁这两样东西,现如今都便宜得要命,可在古代社会很长一段时间里面,它们都意味着巨大的利益。为什么呢?
     
     说穿了原因也很简单,它们都满足两个条件:其一,都是必需品。一个是生活必需品,一个是生产必需品。其二,一般人都弄不到。
     
     因此,盐铁就成了国家的命脉。有经济头脑的政治家,总是会把眼睛盯在这两样东西上面。
     
     我们讲过,最早盯上它们的是管仲(参见第42节)。一条“官山海”政策,把盐铁之利从贵族手里没收,名义上由国家掌管,实际上把七分利让给人民,一下子就搞活了齐国的经济。
     
     后来到战国时期,贵族势力大大削弱,盐铁逐渐成为公共资源,列国间也就出现了许多靠此发家的富商。但在秦国,商鞅变法时推行了一个叫做“壹山泽”的政策,又把山泽的管制权收回,也就是把盐铁资源收归国家所有,给秦国国库大赚了一笔。
     
     后来秦朝以商鞅之法为根基,也继续奉行盐铁国营的政策。随后汉朝建立,又把盐铁放回民间,于是又出了很多靠这个富起来的人。现如今汉武帝要用钱了,就又琢磨着把盐铁收回来了。
     
     前文提到,漠北远征的那一年,汉武帝把大盐商东郭咸一陽一、铁老板孔仅二人封作了中央官员,专门负责将盐铁收归国有的工作,私铸铁器、私自煮盐开始被严格禁止,商鞅的盐铁政策又重新复一活。
     
     那么,盐铁收归国有对国民经济而言究竟利弊如何呢?
     
     我们先不忙着分析。因为等到三十八年之后,就这个问题,朝中上下会展开一场著名的辩论。整个辩论经过后来还被整理成册,成就了一篇中国古代经济的重要文献《盐铁论》。咱们到时候再谈。
     
     我们前文还说了,公元前119年除了盐铁国有化之外,汉武帝还出一台了两条著名政策:算缗令和告缗令。
     
     这个“缗”字,一看就跟绳子有点关系。汉朝时人们习惯把一千文钱串在一起,称为一缗,算是面值比较大的货币了。而“算”呢,其实也是货币单位,是一百二十文钱。
     
     所谓“算缗”,是针对商家的税收法令,规定价值二缗的货物要上缴一算的税;小手工业者的产品税收减半,每四缗收一算;农民不用缴这个税。
     
     虽然是对货物征税,但那个时候做生意的少,商品竞争不激烈,很少出现货物积压卖不出去的情况,其实也基本等同于对收入征税。你仔细算一下,二缗交一算的税,120除以2000,才6%而已。好低的个人所得税啊!看到有人说武帝算缗令是横征暴敛、迫害商人,我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
     
     但是人有一个很有趣的心理。自己本来没有的东西,如果没得到,往往可以接受;可自己本来拥有的东西,如果失去了,却很难接受。比方说一个人错过了一个可以赚到一千块钱的机会,可惜固然是可惜,但想想也就过去了;可他要是平白丢一了一千块钱,可就心痛得很了。
     
     那个时候的汉朝商人就是这样子的。对于平白多出的6%的税,他们感觉到很难忍受。听到这个法令之后的第一反应,就是琢磨怎样偷税漏税。
     
     史书上清楚的记录下了几个字:“富豪皆争匿财”。
     
     商人总是一爱一财的,为了守住自己的财产,甚至有些时候表现得很狡猾,他们可不愿意这么乖乖地交税。
     
     然而可悲的是,他们遇上了更加狡猾的对手,发明算缗、告缗的那个人——张汤。
     
     在历史上,张汤通常都是以酷吏的形象出现的。司马迁写《史记》,就把他归入《酷吏列传》里头去了。可司马迁先生也明确地写了,张汤向汉武帝奏事,动不动一谈就谈到天黑,谈得汉武帝时常忘了吃饭。到后来,有段时间干脆“天下事皆决于汤”,那是真正的权倾朝野。张汤生病,汉武帝都会亲自到他家中去探病。
     
     汉武帝在位54年,如此漫长的时期,朝中却几乎没出什么名相。(有个在民间名气很大的东方朔,人称“智圣”,其实不过是个小人物,其事迹大抵出自传说。)这说明汉武帝是个很喜欢乾纲独断的皇帝。可他却偏偏对张汤如此倚重,这根本就说明了张汤绝不是一个简单的酷吏。张汤得宠的奥妙,恐怕就在于他可以给汉武帝弄来他最需要的东西——钱。
     
     回过头来说张汤的这两招。
     
     在算缗令当中,有个细节。商家的货物是要交算缗税的,那么谁来统计商家有多少货物呢?
     
     答案或许有点出人意料,不是工商局,不是税务局,而是商家自己!
     
     自行报税这个词对我们今人来说也许并不陌生。在相对完善的法律体系之下,让人们自己报税可以节省更多政一府资源。难道汉代就有如此先进的制度了?
     
     可我们一琢磨,就觉得不是这么一回事。报税这一条怎么看都像一个巨大的陷阱,为告缗令的出一台做好了充分的铺垫。
     
     那么告缗令说的是什么呢?
     
     它完全是针对算缗中的报税行为的。说一旦发现有商家把货物隐匿不报,或者所报不实,就要被发配边疆,戍边一年,而且所有财产全部没收充公。对于有勇于告发的人,收上来的财产分给他一半。所以此令被称作“告缗令”。
     
     表面上看起来,这个告缗令是为了惩治偷税漏税而颁布的。但事实上,恐怕这个告缗令才是张汤真正的目的所在。他不可能不知道,全国根本没有几个愿意遵守算缗令的商人。因此,他先让你们自行报税,引一诱你们隐匿财产,再将告缗令重磅推出,把你们的财产全部吞没。
     
     那些不知深浅的商人们即便在告缗令推出之后仍然存着侥幸心理:我们大家都偷税,难道你能把大家的财产都没收了不成?
     
     对了!我的目标本来就是你们所有人的财产。我哪里是想一抽一6%的税,我本来就是要一抽一50%或者100%的税!现如今我一抽一了,我还一抽一的合理合法,谁让你们自己先隐瞒的。
     
     太黑了!张汤完全抓住了商人心理的弱点,一举将他们辛辛苦苦赚得的钱全部充入国库。
     
     《汉书·食货志》里面清楚地记录下了告缗令的威力:中产以上商贾大抵遇告破家,国家得民财物数以亿计。
     
     好一招一陰一毒的告缗令。仅凭此一项,国库危机就得到了大大的缓解。汉武帝对张汤的妙招大加赞赏,因此张汤才得到极隆重的礼遇。
     
     可这招真的妙么?一直喜好儒家学说的汉武帝大概忘了一句话:
     
     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离娄下》
     
     一个政一府把他的子民当猴耍,还能指望人民来拥护你么?
     
     更何况,告缗令的实施,对整个国家的商业发展造成了毁灭一性一的打击。很长一段时间,全国上下“商者少,物贵”。自文景以来的经济繁荣局面被彻底打破。
     
     他一手将边境人民从匈奴的铁蹄下解救出来,另一只手却直接将天下百姓推到了窘迫的经济困境中。
     
     历代抑商之举,以此为甚。其对商业的破坏程度,堪比文化史上的焚书坑儒。
     
     绝对的祸国殃民。
     
     漠北大捷,盐铁专一卖,算缗告缗,汉武大帝治下的公元前119年真是惊天动地。
     
     然而这还不算完,同样是在这一年,武帝他老人家还在货币金融市场上弄出了很大的动静。请看下集——汉武治国(下)。
     
欢迎阁下评论,请先登录
登录后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