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秩名
第242节
【266】群雄割据(上)
有必要说说袁绍这个人。以袁氏家族为一个切入点,我们可以看出东汉门第的一些特点来。
袁家兴起于袁绍的四世祖袁安。袁安原本不过一芝麻小吏,毫无前途可言。某年冬,天降暴雪,县令出来视察灾情,发现路上不少人沿街乞食。到袁安家门口,只见大雪封门。县令估计家中人已被饿死,便让左右除雪开门,结果发现袁安僵卧在床,还没死。县令问,你怎么不去讨食吃?袁安答道:“天降大雪,人人皆饿,我怎好找别人讨食?”县令深为感动,将袁安举为孝廉。
这个“袁安困雪”的故事,可谓当时圈外人入圈方式的一个一精一彩缩影。当时由于越来越多的政治资源都被渐渐兴起门第占据,留给平民的空间越来越小。因此,没有点非常之举,很难引起上流社会的注意。
不是说举“孝廉”么,那要想引起注意,就得做到至孝或者至廉。像袁安这样就算是至廉了,也有至孝的。但未必是真的孝,主要是要做给人看。最典型的举动是服丧。儒家推重三年之丧,即父母死后要各守孝三年,期间不但不能有任何娱乐,还不准好好吃好好睡,方能显示孝顺。由于丧期太长,且某些细节规定简直泯灭人一性一,历史上少有人认真遵照执行。但到东汉,有些人不但保质保量地做到,甚至还有自愿把丧期加倍的。其实所为的,不过是博个孝名,挤进圈子罢了。
世间任何事情,一旦彻底流于形式,就不仅仅是失掉了它本来的意义,甚至会造就许多扭曲的心灵。我们可以想象,以这种疯狂方式挤进上流圈子的人,对权力只会更加贪恋。
袁安被推举为孝廉之后,凭借自己的能力一路高升,最终官拜司徒。对袁安这个人,历史评价是不错的,但袁家自此霸占政治舞台也是事实。传至袁绍,袁家已是“四世三公”,也就是说有四代人高居三公之列。史载,袁氏“门生故吏遍于天下”。昔日外戚势力最盛时,大抵也不过如此,足见汉末门第之势已到了何种地步。
作为这样一个门第世家子弟,进入中央政一府不成任何问题。果然,袁绍被“征辟”了。征辟他的,是大将军何进,又一个跃跃欲试的外戚。
何进是灵帝皇后的哥哥,在征讨黄巾军时立过大功。起义平定之后,何进大肆扩张自己的势力,以与宦一党一对抗。袁绍就是在此时被征辟的。同期被何进聘用的,还有许多后来大名鼎鼎的人物。挑几个最有名的:荀攸、王允、孔融、刘表、袁术、曹一操一,都先后被何进收归帐下。而这其中,何进最倚重的,毫无疑问是袁绍。
何进出身屠户,因何皇后的关系骤居高位。有的时候,何进这种底层暴发户对袁绍这种世家子弟有一种不可救药的迷信,他被上流社会的光环给唬住了。曹一操一、荀攸等人都是顶尖智者,但何进的眼里却只能看见袁绍。
他为他的迷信付出了代价。
189年,汉灵帝死,何皇后之子刘辩继位,为汉少帝。何皇后升级为何太后,何进权势更大、野心更大,与宦官的斗争也更加激烈。这时,袁绍提出了一个主意:召集四方守将,领兵入京平乱,则不愁宦一党一不灭。
这是一个莫名其妙的建议,一个包藏祸心的建议,一个引发天下大乱的建议。
历史上为防止将领叛乱,国都从来是不驻重兵的。洛一陽一城外设有数道关卡,为的就是阻挡边兵入京作乱。如今可倒好,居然给他们发圣旨,让他们堂而皇之地开进京城。试问,一旦他们作乱,谁又能控制他们?
方案提出后,何进帐下的陈琳、曹一操一都表示强烈反对,怎奈何进只信袁绍,调兵旨意便向下传达了。
袁绍蠢到这等地步了么?未见得。我们看其后的发展。
大军纷纷而动,宦官岂有不知之理。他们随即抢先出手,趁何进入宫时将其杀死。但袁绍立刻行动起来,矫诏捕杀司隶校尉樊陵,控制了京城禁卫军,领兵围住皇宫,将两千多名宦官尽数杀死。只有张让、段珪等几个宦官裹挟着汉少帝和皇弟刘协成功逃出。
一日之间,为害东汉王朝近百年的外戚、宦官两大势力,被尽数消灭。而这其中,袁绍起了最重要的作用。是他的建议,让宦官提前警觉,决意杀死何进;而随后早有准备的他再领兵杀光宦官。多么漂亮的手腕啊!
由此可见,召集边兵什么的压根就是多余,袁绍自己就能把宦官搞定。可袁绍的建议仅仅为了引起宦官警觉么?当然不是,那也太小题大作了。
我们还记得那个事实:袁家的势力。袁绍提议要召集的将军们中间,许多都是袁家的“门生故吏”。让这些人汇聚在京城,你说袁绍想干什么?
只可惜,袁绍完美的筹划,如意的算盘,都被一个人彻底打破。
又是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董卓。
此时的董卓,正是奉召的边关守将当中的一个,而且,还是实力最强劲的一个。因为他统率的,是东汉末年官军的第一一精一锐:凉州军。
凉州军镇守西陲,一直以来主要的作战对象是羌人。羌人是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商代就有关于“羌方”的记载。他们常居于青海、甘肃一带,由于部落分散,没有统一政一府,所以从来都不是主要边患。汉武帝收复河西之后,羌人与匈奴也被隔开,羌人更加势单力孤,无以为患,大量羌族归降汉朝。
这本来是好事,但问题是,跟中原人民相比,羌族的民风更加彪悍,对于地方官员的横征暴敛,他们更不具有忍耐一性一。因此,他们比中原百姓更早地起来作乱了。
和帝、顺帝、桓帝期间,羌人三次叛变,汉王朝每次都派出重兵平叛,勉强镇压下去。以东汉后期的统治水平,羌人再叛是迟早的事情。平羌唯一的好处,就是练出了一支实力强大的凉州军。黄巾起义之时,凉州军被调入中原平叛,在整个战役中居功至伟。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如果没有凉州军的话,东汉王朝恐怕就要被黄巾起义推翻了。
但如今,正是这支为保卫东汉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凉州军,将要担当起东汉王朝的掘墓人。
董卓曾在袁绍的叔父袁隗手下做过事,的确也是袁家的一位“门生故吏”。但袁绍对他家的门第资源太过自信,他忘记了,一个手握重兵的枭雄,凭什么,听你指挥?
董卓虽然一路狂奔到洛一陽一,但还是晚了一步,宫里已经出事了。但他在城外打听到了皇帝的下落,连忙赶到北郊,将匆忙出逃的皇帝迎回宫中。
这又是袁绍的一个败笔。还是他对门第太自信了,他以为把袁家的名号抬出来可以解决一切,所以自始自终,他从来没有把汉朝皇帝放在眼里。这一点上,他不仅比曹一操一差得太远,连董卓都不如。
手握重兵,又有拥立皇帝大功,董卓理所当然成了洛一陽一头号人物,袁绍理所当然地靠边站了。
但其实,为了争抢时间,董卓是抛下大军,率轻锐三千,先期赶到洛一陽一的,凉州大军还在后面。为了不让别人看清虚实,董卓每隔几日就派兵夜黑出城,第二天一早旌旗招展地入城,使人们都以为凉州大军兵至。
这招非常有效,至少吓住了袁绍,本来有人向他建议趁董卓立足未稳将其干掉的,结果袁绍没敢动弹。再后来,董卓从丁原处策反了吕布,吕布杀丁原来投。得一神将,外加丁原的部队,董卓实力大增,算是正式站稳脚跟。
为收拢人心,董卓一面为一党一人平反昭雪,一面征辟天下名士。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以文章、书法、琴艺名震当世的大儒蔡邕。后来董卓被杀,蔡邕也因悼董卓而被杀,足见董卓对蔡邕礼遇之隆。
我们回顾一下董卓入洛一陽一的举措:迎皇帝,设疑兵,收吕布,尊名士,使自己一个边疆将领能在洛一陽一城建立稳固的根基,每一步都走得极其漂亮,绝对是一代枭雄风范,能力甩出袁绍好几条街。
但很可惜,形势刚刚一片大好,董卓立刻就犯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骄傲,而且是非常地骄傲。他真的以为万事大吉了,他真的以为拥有天下了,开始胡闹起来。尤其是他手下的凉州兵,在洛一陽一城肆意为非作歹,加之董卓自己一性一格中也有极残暴的一面,使得民怨沸腾,董卓人心尽失,终于给了袁绍翻盘的机会。请看下集——群雄割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