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精 选诗 文名 句文学著作作者文学网址一点知识联 系关 于书 签
271赤壁鏖兵(上)
纵论中西全史 作者:秩名
     作者:秩名
     
     第247节
     
     【271】赤壁鏖兵(上)
     
     门第出身的袁绍绝不会是那种百折不挠的人,官渡战后没出两年,袁绍就在羞愤之中死去。在那个年代,袁绍至少是个人物,他的几个儿子,就什么都不是了。曹一操一一路进击,仅四年功夫,袁氏势力被消灭殆尽,袁绍长子袁谭被杀,小儿子袁尚竟然沦落到投靠游牧的乌桓族。但曹一操一并未罢休,千里奔袭,竟将乌桓一并平定。至此,袁绍故地,已被曹一操一尽数收入囊中。
     
     河北、山西、山东、中原,如果按我们的九大战略要地之说,曹一操一已居其四,环顾天下,再无人能与之争锋了。
     
     也正是在征乌桓的归途之中,遥望大海,曹一操一写下了那首千古名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一操一《观沧海》
     
     上天真是毫不吝惜地赋予曹一操一各种才华,在中国文学史上,曹一操一的地位也非同小可。尤其重要的是,他给文学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
     
     汉代重儒,但重的,主要是董仲舒宗教化之后的儒学。汉元帝以后,儒学完全走上经学的路线,主要任务就是研究那几本经典,文人学者们的头脑被牢牢禁锢,文学的作用除了歌功颂德和教化众生之外,已经不剩下什么了,这样的文学,我觉得都很难被称之为艺术了。
     
     有人说了,不是还有汉赋么?的确不假,人们的感情和创造力是很难被完全限制住的。但我只问一个问题:汉赋中,你能背出几句名句出来?
     
     何谓名句?只有与历代读者产生强烈共鸣,才会被千古传唱,名扬万里。汉赋固然华美,但雕琢之意太过明显,像画中的美一女,总是缺少天地间的灵气。同是散文,比起庄子、孟子、荀子之类,简直是一种严重的倒退。
     
     相较之下,反而是乐府诗更胜一筹。乐府为汉武帝始设,专门收集整理民间歌谣,其实也就是那个时代的流行歌曲。反倒是这些来自民间的声音,质朴自然,以其真挚的情感打动了无数后人。
     
     比如“百川到东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比如“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再比如“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当然还包括之前提到的那首《佳人曲》以及那首凄美一浪一漫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等等。这些诗作,语言近乎白话,即便是隔着两千年的语言变迁,我们读起来仍然没什么问题。按照后世诗词格律的标准,它们许多连平仄都不对,可是却有着一股震撼人心的力量。
     
     这些绝大多数由无名氏所作的诗篇,足以令两汉无数文人汗颜。它们的美丽,反衬出思想的禁锢可以给一个民族的文化带来怎样的伤害。
     
     所幸,跨入魏晋,情况大有改观。清新古直的“建安风骨”(建安为汉献帝年B
     
     (建安为汉献帝年号,其实主要是曹一操一时代),将此前的暮气一扫而空。而这首功,便应记在曹一操一头上。
     
     与出身有关,曹一操一自小就选择了在笼子外面生活。任侠放一荡,根本不屑于研读那些经典。但他却不是不读书,除了兵法之外,诗文也是他一大一爱一好。他儿子曹丕曾经形容他“雅好诗文书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因此,曹一操一的诗既有民间的朴拙,又有文人的隽永,还加上他自己那种英雄豪杰独有的气魄,才能够呼出如此悲凉慷慨,又意味深长的诗句。“秋风萧瑟”、“星汉灿烂”,曹一操一创造的这些成语,总能令人品出无穷的味道来。
     
     不但自己喜欢,曹一操一也会培养儿子,曹丕、曹植都是排的上号的文学家。他更会搜罗文学人才,手下的“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都是当世的顶尖文人。而且除了孔融之外,其余六人都与曹氏父子交好,所谓“上有好者,下必甚焉”,他们的文风,当然会受到领导的影响。而他们有曹一操一这样的领导,实为中华文化之幸事。在那个漫天飘着战争与死亡气息的年代,竟然还有这样一个人,有如此的雅兴,在自己的治下开辟一个专属于文化的净土,曹一操一的气度与视野,当世实在无人能及。
     
     魏晋时代那股清扬通脱的空气,就在这不可思议间扑面而来。
     
     话题扯得远了一点,我们接着回来说天下局势。
     
     曹一操一作为军事家、文学家的地位毋庸置疑,而在政治、经济方面,曹一操一治下也是最发达的地区。
     
     还在曹一操一刚刚拿下一小片根据地,立足未稳之时,他就采纳一毛一玠建议,大力屯田,也就是垦荒。别人都是先抢地盘再巩固,曹一操一则是边抢边巩固,高下之别如此。
     
     重农一直都是曹一操一的治国策略。打下河北之后,为了将流民召回土地,曹一操一接连颁布《蠲河北租赋令》、《收田租令》,将赋税降至最低。在那个打仗需要耗费大量钱财的时候,能够暂缓进军步伐,以减轻农民负担为要务,曹一操一此举令人称道。
     
     他同期还颁布了《修学令》,规定治下满五百户的县必须设立学校,对教育文化事业的重视一如既往。
     
     随后,曹一操一颁布《论吏士行能令》、《败军抵罪令》,赏罚之严,颇有秦风。其中就有那个最著名的割发代首的故事:曹一操一下令马踏麦田者斩,但曹一操一自己马惊误踏麦田,于是割发代首以谢罪。
     
     此事不能从今天的角度来看,从今天看这割发太轻了。但在那个年代,“身一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只有刑徒奴隶才剪头发,那是一种巨大的侮辱。即便以商鞅之严,太子犯法,还找别人来顶罪,没动太子一根汗一毛一呢。曹一操一剪自己的头发,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也因此制造了极震撼的效果,全军肃然遵令,绝无人再敢造次。
     
     在曹一操一的一番治理之下,他所辖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实力已经占据了压倒一性一的优势。北方完全安定之后,208年,曹一操一率大军南下,攻打剩余诸侯中实力最雄厚的刘表。结果曹一操一兵还没到,刘表就病死了?
     
     日期:2010-12-2901:25:54
     
     其子刘琮不战而降,曹一操一进驻江陵,完全控制了荆州北部,声势更盛。曹一操一环视一圈,发现只要再顺手拿下江东,整个中国东部发达地区,就可以尽数收入囊中了,届时天下唾手可得,大业可成。
     
     于是,一封恐吓信,便从曹营出发,直奔江东而去:
     
     “今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如曹一操一所料,这短短三十个字在江东吴地引发了地震般的效果,请降声铺天盖地。
     
     然而就在这关键时刻,几个关键人物,写下了关键的一笔,将天下大势完全改变。
     
     又一场风云际会,英雄聚首。请看下集——赤壁鏖兵(下)。
     
欢迎阁下评论,请先登录
登录后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