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秩名
【32】三代兴郑
这个胆敢与周王室正面交锋,并战而胜之的诸侯,便是郑国第三代国君郑庄公。
说起郑国,在诸侯国中是个特例。与其它诸侯相比,郑的建立非常晚。公元前806年,周宣王把他的弟弟姬友封在了郑这个地方(今陕西华县)。姬友就成了郑国第一代国君郑桓公。
从此时刚刚受封的郑桓公,到之后击败周王的郑庄公,只用了短短三代人的功夫,郑国就发展成为中原第一强国,实在是个奇迹。主要还是因为爷孙三人,个个都不简单。
话说郑桓公在郑这个地方治理了33年,已颇有些模样。但到周幽王时期,郑桓公却看出周王朝国势渐衰,而郑就在周都镐京旁边,所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大难来时,郑的日子也不会好过。于是,他问计于以智慧闻名的太史伯一陽一父。一陽一父给他的的答案是:如果要跑,就跑到河济之南去。
哪里是“河济”之南?
第27节
中国古时有四条河流,它们不是汇入其它大河,而是自己直接流入海中,称为“四渎”:东渎大淮(淮河)、南渎大江(长江)、西渎大河(黄河)、北渎大济(济水)。这四条河流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极为重要,这里提一下,我们以后还会时常见到。但其中济水因黄河改道,到如今已不复存在了。
春秋之时,“河济”之南便是黄河与济水交汇处的南边,在如今的河南郑州附近。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实为兵家必争的枢纽之地。而当时东有齐鲁,西有西戎,北有强晋,南有蛮楚,只有河济之南没有强大的诸侯国在那里,极适合迅速发展。
郑桓公闻听此言,立刻决定抛弃他三十多年苦心经营的郑地,将族人迁到河济之南。这位一陽一父对中国的地理研究实在透彻,挑的位置确实是好,三代兴郑,自此始。
令人肃然起敬的是,郑桓公的深谋远虑,为子孙族人做长远打算,并非贪生怕死,而是在安排后事。那场犬戎之乱当中,他毅然坚守镐京,最终殉城。但他临死安排他的儿子姬掘突护卫被幽王所废的太子姬宜臼东迁,保存周王室。
烽火起处,诸侯勤王;镐京覆灭,郑伯偕亡。由此可见,周公的礼制经过三百多年,忠君思想在西周末年已经开始深入人心,才有了郑桓公的义举。若非两代周天子将礼制自行摧毁,历史的发展轨迹还当真难说。
强国,必毁于内而后灭于外。千古真理,几无例外。
姬掘突护卫着姬宜臼从镐京向东撤退,安家洛邑。姬宜臼在新都即位,史称周平王。公元前770年,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代,一场接一场好戏即将上演。
因立下大功,姬掘突被封为卿士,独揽大权。姬掘突,史称郑武公,与其父不同,是一个野心勃勃的角色。有了权力之后,他开始谋求郑国的强大。
公元前76一9年,郑武公灭会阝,在会阝地建起郑国新的国都新郑。郑国的东迁真正完成。毕竟郑武公是周平王的救命恩人,对郑国明目张胆的灭国行动,平王也不好说什么。在他的默许之下,诸侯间的吞并就此开端。
同时开始的是一个一个令人脊背发凉的权谋故事。我们猛然发现,自这个时候起,中国历史上的一陰一谋家开始层出不穷。
郑武公是第一个。
他的心机集中体现在公元前763年的那场灭胡之战中。
首先,他把一个女儿嫁给了胡国国君,为他的军事计划先做了一个完美的铺垫。之后,他召开了一个会议,讨论郑国今后的发展方向。一位大臣关其思说:“我们应该灭掉离我们最近的胡国,以扩大地盘。”哪知郑武公闻听此言,勃然大怒,咆哮道:“这普天之下,岂有加兵于自己女婿的道理。郑胡两国,友谊地久天长。”这位可怜的关其思,被立即斩首。
消息很快传到只一百公里外的胡国,胡国国君大为感动,全部撤掉了郑胡边界上布防的士兵,以示友好。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大家又可以猜到了,郑武公发动奇袭,轻松灭胡。
以女儿的幸福和良臣的头颅,郑武公换来了一国的土地。随之消逝的,还有做人的原则。郑武公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样本,之后的中国,只要涉及到政治斗争,攻城掠地,就会上演越来越多的一陰一险故事。中国的野心家脑海里,渐渐地只剩下八个字——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公元前744年,一代枭雄郑武公去世,因为他出现在春秋时期之前,关于他的记载并不多,但我们知道的是,他的身后,一个二十五年前刚刚迁过来的郑国,已经成为与宋、卫、陈、蔡这样的老资格大诸侯比肩而立的中原强国。在他的儿子姬寤生的手中,郑国将到达辉煌的顶峰。
姬寤生,史称郑庄公,继位时只有十三岁。在他当政的前二十年,他只做了一件事情。这不是因为他无能,恰恰相反,是他继承了乃父的心机。这二十年,是他的蛰伏期。他做的这件事情,至关重要——安定内乱,收买人心。
这场内乱的爆发从寤生一出世就已埋下了引线。在那个没有剖腹产的年代,胎位不正的郑庄公,几乎要了母亲的命。因脚先露出,故得名“寤生”。他那因他而九死一生的母亲武姜,把所有的宠一爱一都集中到他几年后出生的弟弟姬段身上。
郑庄公即位之后,武姜请求他封姬段于制地,庄公说:“不行。”武姜又说:“那封在京吧。”庄公欣然应允。
奥妙何在?因为制乃兵家要地,一百多年后,天下闻名的虎牢关正建于此。且制地原属东虢,人民尚未归心于郑,如果派姬段去,则大大的有麻烦。但京里住的都是郑民,不容易造反。且一马平川,无险可守。大家注意,此时的郑庄公,只有13岁。
姬段就这样去了京地,在母亲的蛊惑下,慢慢地开始图谋不轨。庄公的谋臣祭足向他发出警告,小庄公耐心地听完祭仲的苦口婆心,突然讲出了一句千古名言:
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但如果你认为这小孩儿真是这么想的,那你就上当了。从他后面的行动可以看出,这是他给自己做一副善良和迂腐的面具。他在这个面具下耐心地等着,一等就是二十年。但他却不是干等着什么也不做,他在母亲的宫中,弟弟的身旁四处安插眼线,密切地注视姬段与武姜的一举一动。
之后,姬段有几次过激举动,诸如试图控制郑国的西部和北部边境。郑庄公手下的辅政能臣们都沉不住气了,只有庄公自己似乎置若罔闻。
当然,这还是假象。郑庄公的活动,全在地下。他派人四处传播姬段要造反的流言。于是,姬段造反之心,已是路人皆知,而所有的郑国的民众都在争相传诵庄公的仁德。
你们在干什么,我知道,全郑国人民都知道;我在干什么,你们不知道,没有人知道。
此战未开,胜负已分。
在庄公完美的伪装面前,姬段准备好了粮草、武器、步兵、车兵,与其母武姜约好了起兵日期,开城门的暗号。一切都是那么顺利,自己那木讷愚蠢的哥哥怎么会是自己的对手。憋了二十年,这一天终于就要到来了。
而这一切,当然一字不漏地传进了庄公的耳朵。庄公早就悄悄厉兵秣马,准备好了一切,就等着姬段先动。得到消息后,他立刻派公子吕率二百车兵,先发制人。就在姬段还在写战前动员稿的时候,军队已经兵临城下了。
一方一精一心策划,一方措手不及;一方民心所向,一方众叛亲离。战斗过程非常简单:京民叛段,段逃于鄢,公伐诸鄢,一战而定。
消灭了姬段的势力之后,庄公在颖考叔的劝告下,上演了一场黄泉见母,融融泄泄的好戏,将武姜余一党一全部收服。
这场历时二十年的战斗是一盘没有悬念的棋局,自始至终只有郑庄公一个人在下。他的弟弟就像他的另一只手,乖乖地帮他树起一副宽厚仁德的明君形象。回看郑庄公所有的言语和行动,我将其归结为十六个字:
迷惑对手,笼络人心,敌明我暗,以静制动。
公元前723年的这场大动干戈的兄弟之争,拉开了春秋时代的大幕。一场一精一彩的平乱之后,郑国上下一心,空前强大。郑庄公终于可以放手展开他的宏图大业。请看下集——庄公小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