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九·志二十四·地理上》
◎地理上
自古圣王之受命也,莫不体国经野,以为人极。上应躔次,下裂山河,分疆画界,建都锡社。是以放勋御历,修职贡者九州;文命会同,执玉帛者万国。洎乎殷迁夏鼎,周黜殷命,虽质文之用不同,损益之途或革,而封建之制,率由旧章。于是分土惟三,列爵惟五,千里以制畿甸,九服以别要荒。十国为连,连有帅,倍连为卒,卒有正。皆所以式固鸿基,蕃屏王室,兴邦致化,康俗庇人者欤!周德既衰,诸侯力政,干戈日用,戎马生郊。强陵弱,众暴寡,鲁灭于楚,郑灭于韩,田氏篡齐,六卿分晋。其余弑君亡国,不得守其社稷者,不可胜数。逮于七雄竞逐,二帝争强,疆埸之事,一彼一此。秦始皇据百二之岩险,奋六世之余烈,力争天下,蚕食诸侯,在位二十余年,遂乃削平宇内。惩周氏之微弱,恃狙诈以为强,蔑弃经典,罢侯置守。子弟无立锥之地,功臣无尺土之赏,身没而区宇幅裂,及子而社稷沦胥。汉高祖挺神武之宏图,扫清祸乱,矫秦皇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逮于孝武,务勤远略,南兼百越,东定三韩。通邛、笮之险途,断匈奴之右臂,虽声教远洎,而人亦劳止。昭、宣之后,罢战务农,户口既其滋多,郡县亦有增置。至于平帝,郡国一百有三,户一千二百二十三万。光武中兴,承王莽之余弊,兵戈不戢,饥疫荐臻,率土遗黎,十才一二,乃并省郡县,四百余所。明、章之后,渐至滋繁,郡县之数,有加曩日。逮炎灵数尽,三国争强,兵革屡兴,户口减半。有晋太康之后,文轨方同,大抵编户二百六十余万。寻而五胡逆乱,二帝播迁,东晋洎于宋、齐,僻陋江左,苻、姚之与刘、石,窃据中原,事迹纠纷,难可具纪。
梁武帝除暴宁乱,奄有旧吴,天监十年,有州二十三,郡三百五十,县千二十二。其后务恢境宇,频事经略,开拓闽、越,克复淮浦,平俚洞,破牜羊柯,又以旧州遐阔,多有析置。大同年中,州一百七,郡县亦称于此。既而侯景构祸,台城沦陷,坟籍散逸,注记无遗,郡县户口,不能详究。逮于陈氏,土宇弥蹙,西亡蜀、汉,北丧淮、肥,威力所加,不出荆、扬之域。州有四十二,郡唯一百九,县四百三十八,户六十万。后齐承魏末丧乱,与周人抗衡,虽开拓淮南,而郡县僻小。天保之末,总加并省,洎乎国灭,州九十有七,郡一百六十,县三百六十五,户三百三万,周氏初有关中,百度草创,遂乃训兵教战,务谷劝农,南清江汉,西兼巴蜀,卒能以寡击众,戡定强邻。及于东夏削平,多有省废。大象二年,通计州二百一十一,郡五百八,县一千一百二十四。
高祖受终,惟新朝政,开皇三年,遂废诸郡。洎于九载,廓定江表,寻以户口滋多,析置州县。炀帝嗣位,又平林邑,更置三州。既而并省诸州,寻即改州为郡,乃置司隶刺史,分部巡察。五年,平定吐谷浑,更置四郡。大凡郡一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户八百九十万七千五百四十六,口四千六百一万九千九百五十六。垦田五千五百八十五万四千四十一顷。其邑居道路,山河沟洫,沙碛咸卤,丘陵阡陌,皆不预焉。东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东南皆至于海,西至且末,北至五原,隋氏之盛,极于此也。
京兆郡统县二十二,户三十万八千四百九十九。
大兴长安始平武功盩厔醴泉上宜鄠蓝田新丰华原宜君同官,郑渭南万年,高陵三原泾阳云阳富平华阴
冯翊郡统县八,户九万一千五百七十二。
冯翊韩城郃阳,朝邑澄城蒲城下邽白水
扶风郡统县九,户九万二千二百二十三。
雍岐山陈仓虢郿普闰汧源汧阳
南由
安定郡统县七,户七万六千二百八十一。
安定鹑觚阴盘朝那良原临泾华亭
北地郡统县六,户七万六百九十。
定安罗川彭原襄乐新平三水
上郡统县五,户五万三千四百八十九。
洛交内部三川鄜城洛川
雕阴郡统县十一,户三万六千一十八。
上县大斌延福儒林真乡开光银城城平开疆抚宁绥德
延安郡统县十一,户五万三千九百三十九。
肤施丰林魏平金明临真延川延安因城义川汾川咸宁
弘化郡统县七,户五万二千四百七十三。
合水马岭华池归德洛源弘化弘德
平凉郡统县五,户二万七千九百九十五。
平高百泉平凉会宁默亭
朔方郡统县三,户一万一千六百七十三。
岩绿宁朔长泽
盐川郡统县一,户三千七百六十三。
五原
灵武郡统县六,户一万二千三百三十。
回乐弘静怀远灵武鸣沙丰安
榆林郡统县三,户二千三百三十。
榆林富昌金河
五原郡统县三,户二千三百三十。
九原永丰安化
天水郡统县六,户五万二千一百三十。
上邽冀城清水秦岭陇城成纪
陇西郡统县五,户一万九千二百四十七。
襄武陇西渭源障长川
金城郡统县二,户六千八百一十八。
金城狄道
枹罕郡统县四,户一万三千一百五十七。
枹罕龙支大夏水池
浇河郡统县二,户二千二百四十。
河津达化
西平郡统县二,户三千一百一十八。
湟水化隆
武威郡统县四,户一万一千七百五。
姑臧昌松番和允吾
张掖统县三,户六千一百二十六。
张掖删丹福禄
敦煌郡统县三,户七千七百七十九。
敦煌常乐玉门
鄯善郡统县二。
显武 济远
且末郡统县二。
肃宁 伏戎
西海郡统县二。
宣德 威定
河源郡统县二。
远化 赤水
《周礼·职方氏》:"正西曰雍州。"上当天文,自东井十度至柳八度,为鹑首。于辰在未,得秦之分野。考其旧俗,前史言之详矣。化于姬德,则闲田而兴让,习于嬴敝,则相稽而反唇。斯岂土壤之殊乎?亦政教之移人也。京兆王都所在,俗具五方,人物混淆,华戎杂错。去农从商,争朝夕之利,游手为事,竞锥刀之末。贵者崇侈靡,贱者薄仁义,豪强者纵横,贫窭者窘蹙。桴鼓屡惊,盗贼不禁,此乃古今之所同焉。自京城至于外郡,得冯翊、扶风,是汉之三辅。其风大抵与京师不异。安定、北地、上郡、陇西、天水、金城,于古为六郡之地,其人性犹质直。然尚俭约,习仁义,勤于稼穑,多畜牧,无复寇盗矣。雕阴、延安、弘化,连接山胡,性多木强,皆女淫而妇贞,盖俗然也。平凉、朔方、盐川、灵武、榆林、五原,地接边荒,多尚武节,亦习俗然焉。河西诸郡,其风颇同,并有金方之气矣。
汉川郡统县八,户一万一千九百一十。
南郑西褒城城固兴势西乡黄金难江
西城郡统县六,户一万四千三百四十一。
金川,石泉洵阳安康黄土丰利
房陵郡统县四,户七千一百六。
光迁永清竹山上庸
清化郡统县十四,户一万六千五百三十九。
化成曾口清化盘道永穆归仁始宁其章恩阳长池符阳白石安固伏虞
通川郡统县七,户一万二千六百二十四。
通川三冈石鼓东乡宣汉西流万世
宕渠郡统县六,户一万四千三十五。
流江賨城邻水宕渠咸安垫江
汉阳郡统县三,户一万九百八十五。
上禄潭水长道
临洮郡统县十一,户二万八千九百七十一。
美相叠川合川乐川归政洮源洮阳临潭临洮当夷和政
宕昌郡统县三,户六千九百九十六。
良恭和戎怀道
武都郡统县七,户一万七百八十。
将利建威覆津盘堤长松曲水正西
同昌郡统县八,户一万二千二百四十八。
尚安钳川贴夷同昌嘉诚封德常芬金崖
河池郡统县四,户一万一千二百二。
梁泉两当河池同谷
顺政郡统县四,户四千二百六十一。
顺政鸣水长举修城
义城郡统县七,户一万五千九百五十。
绵谷益昌义城葭萌岐坪景谷嘉川
平武郡统县四,户五千四百二十。
江油马盘平武方维
汶山郡统县十一,户二万四千一百五十九。
汶山北川汶川交川通化左封平康翼水翼针江源通轨
普安郡统县七,户三万一千三百五十一。
普安永归黄安阴平梓潼武连临津
金山郡统县七,户三万六千九百六十三。
巴西昌隆涪城魏城万安神泉金山
新城郡统县五,户三万七百二十七。
郪射洪盐亭通泉飞乌
巴西郡统县十,户四万一千六十四。
阆内南部苍溪南充相如西水晋城奉国仪陇大寅
遂宁郡统县三,户一万二千六百二十二。
方义青石长江
涪陵郡统县三,户九千九百二十一。
石镜汉初赤水
巴郡统县三,户一万四千四百二十三。
巴江津涪陵
巴东郡统县十四,户二万一千三百七十。
人复云安南浦梁山大昌巫山秭归巴东新浦盛山临江武宁石城务川
蜀郡统县十三,户十万五千五百八十六。
成都双流新津晋原清城九陇绵竹郫玄武雒阳安平泉金泉
临邛郡统县九,户二万三千三百四十八。
严道名山卢山依政临邛蒱江蒱溪沈黎汉源
眉山郡统县八,户二万三千七百九十九。
龙游平羌夹江峨眉通义青神丹棱洪雅
隆山郡统县五,户一万一千四十二。
仁寿贵平井研始建隆山
资阳郡统县九,户二万五千七百二十二。
盘石内江威远大牢安岳普慈安居隆康资阳
泸川郡统县五,户一千八百二。
泸川富世江安合江绵水
犍为郡统县四,户四千八百五十九。
僰道犍为南溪开边
越巂郡统县六,户七千四百四十八。
越巂邛都苏祗可泉台登邛部
牂柯郡统县二。
牂柯宾化
黔安郡统县二,户一千四百六十。
鼓水涪川
梁州于天官上应参之宿。周时梁州,以并雍部。及汉,又析置益州。在《禹贡》,自汉川以下诸郡,皆其封域。汉中之人,质朴无文,不甚趋利。性嗜口腹,多事田渔,虽蓬室柴门,食必兼肉。好祀鬼神,尤多忌讳,家人有死,辄离其故宅。崇重道教,犹有张鲁之风焉。每至五月十五日,必以酒食相馈,宾旅聚会,有甚于三元。傍南山杂有獠户,富室者颇参夏人为婚,衣服居处言语,殆与华不别。西城、房陵、清化、通川、宕渠,地皆连接,风俗颇同。汉阳、临洮、宕昌、武都、同昌、河池,顺政、义城、平武、汶山、皆连杂氐羌。人尤劲悍,性多质直。皆务于农事,工习猎射,于书计非其长矣。蜀郡、临邛、眉山、隆山、资阳、泸川、巴东、遂宁、巴西、新城、金山、普安、犍为、越巂、牜羊柯、黔安,得蜀之旧域。其地四塞,山川重阻,水陆所凑,货殖所萃,盖一都之会也。昔刘备资之,以成三分之业。自金行丧乱,四海沸腾,李氏据之于前,谯氏依之于后。当梁氏将亡,武陵凭险而取败,后周之末,王谦负固而速祸。故孟门不祀,古人所以诫焉。其风俗大抵与汉中不别。其人敏慧轻急,貌多蕞陋,颇慕文学,时有斐然,多溺于逸乐,少从宦之士,或至耆年白首,不离乡邑。人多工巧,绫锦雕镂之妙,殆侔于上国。贫家不务储蓄,富室专于趋利。其处家室,则女勤作业,而士多自闲,聚会宴饮,尤足意钱之戏。小人薄于情礼,父子率多异居。其边野富人,多规固山泽,以财物雄役夷、獠,故轻为奸藏,权倾州县。此亦其旧俗乎?又有獽狿蛮賨,其居处风俗,衣服饮食,颇同于獠,而亦与蜀人相类。
《隋书》 唐·魏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