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精 选诗 文名 句文学著作作者文学网址一点知识联 系关 于书 签
第三章 体别
人物志 作者:刘劭
  夫容之动作,发乎心气;心气之徵,则声变是也。夫气合成声,声应律吕:有和平之声,有清畅之声,有回衍之声。夫声畅於气,则实存貌色;故诚仁必有温柔之色,诚勇必有矜奋之色,诚智必有明达之色。
  译文:
  [容色发生变动,由心田之气息引发;心田之气息的征兆,即表现为声音的变化。气息相合而成为声音,其声音与律吕节奏相应和:有和谐平淡之声音,有清新流畅之声音,有迂徐悠长之声音。声音由流畅之气息而形成,则其效果表现于相貌表情。因此,真诚之仁者定然有温和宽容之表情,真诚之勇者定然有慎重奋发之表情,真诚之智者定然有开明通达之表情。]
  夫色见於貌,所谓徵神。徵神见貌,则情发於目。故仁目之精,悫然以端;勇胆之精,晔然以强。然皆偏至之材,以胜体为质者也。故胜质不精,则其事不遂。是故,直而不柔则木,劲而不精则力,固而不端则愚,气而不清则越,畅而不平则荡。是故,中庸之质,异於此类:五常既备,包以澹味,五质内充,五精外章。是以,目彩五晖之光也。故曰:物生有形,形有神精;能知精神,则穷理尽性。性之所尽,九质之徵也。
  译文:
  [表情体现于相貌之上,即是心神之表征。心神之表征表现于相貌之上,则情感由目光表露出来。因此,仁者目光之精神,诚实而端正;勇者胆气之精神,光亮而强盛。然而此皆偏重某一方面而有很高造诣之人材,因其是以偏胜之性为资质者。因此偏胜之资质不能精要,则其事不能成功。因此,能直而不能柔则过于质朴,能刚劲而不能精要则过重武力,坚定而不端正则愚蠢,任气而不能清正则迂阔,畅达而不能平和则飘荡。因此,适中不变之资质,与以上各类人材不同:五常完全具备之后,以平淡之气味加以包容;五种资质充实于内,五种精神显露于外。因此,目光之神采有五种光辉相交映。因此说:万物产生则有其形体,形体形成则有其神气精灵。能知其神气精灵,则能通达天理本性之究竟。本性能通达,便可知以下九种资质之表征。]
  然则平陂之质在於神,明暗之实在於精,勇怯之势在於筋,强弱之植在於骨,躁静之决在於气,惨怿之情在於色,衰正之形在於仪,态度之动在於容,缓急之状在於言。其为人也:质素平澹,中睿外朗,筋劲植固,声清色怿,仪正容直,则九徵皆至,则纯粹之德也。九徵有违,则偏杂之材也。
  译文:
  [如此说来,(九种资质之表征表现于以下九个方面),平正与偏斜之资质在于神气,明达与暗昧之结果在于精灵,勇敢与怯懦之情势在于筋脉,强健与柔弱之树立在于骨骼,浮躁与宁静之标准在于气息,凄惨与愉悦之情感在于表情,衰弱与旺正之形体在于仪态,情态与气度之变动在于容色,舒缓与急迫之情状在于言辞。具备适中不变资质之人,质朴素雅而平和澹泊,内心睿智而外表爽朗,筋脉刚劲而骨骼坚硬,声音清正而表情愉悦,仪态端正而容色直诚,如此则九种资质之表征皆能具备,即是纯粹之品德。此九种资质有所背离,则是偏精或驳杂之人材。]
  三度不同,其德异称。故偏至之材,以材自名;兼材之人,以德为目;兼德之人,更为美号。是故:兼德而至,谓之中庸;中庸也者,圣人之目也。具体而微,谓之德行;德行也者,大雅之称也。一至,谓之偏材;偏材,小雅之质也。一徵,谓之依似;依似,乱德之类也。一至一违,谓之间杂;间杂,无恒之人也。无恒、依似,皆风人末流;末流之质,不可胜论,是以略而不概也。
  译文:
  [气度之不同可分为三种,其品德亦有不同名称。因此,偏精独诣之人材,以其所偏精独诣之材而自称;兼具多方材质之人,以品德为重;兼具各种品德之人,更有完美之名。因此,兼具各种品德而至于最高者,可谓之中庸,中庸是圣人之所重。具备各种品德之本体而不表露于言辞者,可谓之德行,德行是大雅之名称。专于一门而达于最高者,可谓之偏材,偏材是小雅之资质。具备一种品德之表征而不能兼备其它者,可谓之依似,依似是似是而非之最易乱德之人。在某方面至于最高而在另一方面却背离品德者,可谓之间杂,间杂是变化无常之人。变化无常与似是而非者,皆附庸风雅之诗人末流。末流之资质,不可尽述,因此略而不论。]
  然则平陂之质在於神,明暗之实在於精,勇怯之势在於筋,强弱之植在於骨,躁静之决在於气,惨怿之情在於色,衰正之形在於仪,态度之动在於容,缓急之状在於言。其为人也:质素平澹,中睿外朗,筋劲植固,声清色怿,仪正容直,则九徵皆至,则纯粹之德也。九徵有违,则偏杂之材也。
  译文:
  [如此说来,(九种资质之表征表现于以下九个方面),平正与偏斜之资质在于神气,明达与暗昧之结果在于精灵,勇敢与怯懦之情势在于筋脉,强健与柔弱之树立在于骨骼,浮躁与宁静之标准在于气息,凄惨与愉悦之情感在于表情,衰弱与旺正之形体在于仪态,情态与气度之变动在于容色,舒缓与急迫之情状在于言辞。具备适中不变资质之人,质朴素雅而平和澹泊,内心睿智而外表爽朗,筋脉刚劲而骨骼坚硬,声音清正而表情愉悦,仪态端正而容色直诚,如此则九种资质之表征皆能具备,即是纯粹之品德。此九种资质有所背离,则是偏精或驳杂之人材。]
  三度不同,其德异称。故偏至之材,以材自名;兼材之人,以德为目;兼德之人,更为美号。是故:兼德而至,谓之中庸;中庸也者,圣人之目也。具体而微,谓之德行;德行也者,大雅之称也。一至,谓之偏材;偏材,小雅之质也。一徵,谓之依似;依似,乱德之类也。一至一违,谓之间杂;间杂,无恒之人也。无恒、依似,皆风人末流;末流之质,不可胜论,是以略而不概也。
  译文:
  [气度之不同可分为三种,其品德亦有不同名称。因此,偏精独诣之人材,以其所偏精独诣之材而自称;兼具多方材质之人,以品德为重;兼具各种品德之人,更有完美之名。因此,兼具各种品德而至于最高者,可谓之中庸,中庸是圣人之所重。具备各种品德之本体而不表露于言辞者,可谓之德行,德行是大雅之名称。专于一门而达于最高者,可谓之偏材,偏材是小雅之资质。具备一种品德之表征而不能兼备其它者,可谓之依似,依似是似是而非之最易乱德之人。在某方面至于最高而在另一方面却背离品德者,可谓之间杂,间杂是变化无常之人。变化无常与似是而非者,皆附庸风雅之诗人末流。末流之资质,不可尽述,因此略而不论。]
  能属文著述,是谓文章,司马迁、班固是也。
  能传圣人之业,而不能干事施政,是谓儒学,毛公、贯公是也。
  辩不入道,而应对资给,是谓囗辩,乐毅、曹丘生是也。
  胆力绝众,才略过人,是谓骁雄,白起、韩信是也。
  凡此十二材,皆人臣之任也。
  译文:
  能够作文立说,此谓之善于文章者,如司马迁、班固。
  能够传播圣人之业绩,而不能从政做事,此谓之善于儒学者,如毛公、贯公。
  善于辩论而不入大道,却能应对巧妙,此谓之善于口才辩论,如乐毅、曹丘生。
  胆识武力超越众人,才能谋略不同凡响,此谓之骁勇雄杰,如白起、韩信。
  以上十二种材质,皆可担当臣子之职。
  主德不预焉?主德者,聪明平淡,达众材而不以事自任者也。是故,主道立,则十二材各得其任也:
  清节之德,师氏之任也。
  法家之材,司寇之任也。
  术家之材,三孤之任也。
  三材纯备,三公之任也。
  三材而微,冢宰之任也。
  臧否之材,师氏之佐也。
  智意之材,冢宰之佐也。
  伎俩之材,司空之任也。
  儒学之材,安民之任也。
  文章之材,国史之任也。
  辩给之材,行人之任也。
  骁雄之材,将帅之任也。
  是谓主道得而臣道序,官不易方,而太平用成。若道不平淡,与一材同好,则一材处权,而众材失任矣。
  译文:
  人主之德为何不在其中?人主之德,乃是聪明平淡,兼备各种材质之能,却不担任具体事务之人。因此,人主之道确立,则十二种材质者之任用可以各得其所:
  具有清正守节之德者,可以任用为师傅以教导子嗣。
  具有擅长法令材质者,可以任用为司寇以掌管刑罚。
  具有擅长道术材质者,可以任用为三孤以辅佐王公。
  三种材质纯而能全者,可以任用为三公以谋划国策。
  三种材质微细深达者,可以任用为冢宰以观测天象。
  具有批评人物材质者,可以任用来辅佐师傅行教化。
  具有运智用意采制者,可以任用来辅佐冢宰观天象。
  具有擅长技巧心智者,可以任用为司空以掌管制器。
  具有儒雅贤达材质者,可以任用为安定民心之官职。
  具有作文立说材质者,可以任用为记载国史之官职。
  具有能言善辩材质者,可以任用为外交使者之官职。
  具有骁勇雄杰材质者,可以任用为将军统帅之官职。
  此谓之人主之道得以立而臣子之道即可按部就班,官员各定其位分,因而太平得以实现。若人主之道不能平淡,与某一种材质者偏好相同,则此一材质者得到权势,其他各种材质者之职责必然不能得以重视。
  能属文著述,是谓文章,司马迁、班固是也。
  能传圣人之业,而不能干事施政,是谓儒学,毛公、贯公是也。
  辩不入道,而应对资给,是谓囗辩,乐毅、曹丘生是也。
  胆力绝众,才略过人,是谓骁雄,白起、韩信是也。
  凡此十二材,皆人臣之任也。
  译文:
  能够作文立说,此谓之善于文章者,如司马迁、班固。
  能够传播圣人之业绩,而不能从政做事,此谓之善于儒学者,如毛公、贯公。
  善于辩论而不入大道,却能应对巧妙,此谓之善于口才辩论,如乐毅、曹丘生。
  胆识武力超越众人,才能谋略不同凡响,此谓之骁勇雄杰,如白起、韩信。
  以上十二种材质,皆可担当臣子之职。
  主德不预焉?主德者,聪明平淡,达众材而不以事自任者也。是故,主道立,则十二材各得其任也:
  清节之德,师氏之任也。
  法家之材,司寇之任也。
  术家之材,三孤之任也。
  三材纯备,三公之任也。
  三材而微,冢宰之任也。
  臧否之材,师氏之佐也。
  智意之材,冢宰之佐也。
  伎俩之材,司空之任也。
  儒学之材,安民之任也。
  文章之材,国史之任也。
  辩给之材,行人之任也。
  骁雄之材,将帅之任也。
  是谓主道得而臣道序,官不易方,而太平用成。若道不平淡,与一材同好,则一材处权,而众材失任矣。
  译文:
  人主之德为何不在其中?人主之德,乃是聪明平淡,兼备各种材质之能,却不担任具体事务之人。因此,人主之道确立,则十二种材质者之任用可以各得其所:
  具有清正守节之德者,可以任用为师傅以教导子嗣。
  具有擅长法令材质者,可以任用为司寇以掌管刑罚。
  具有擅长道术材质者,可以任用为三孤以辅佐王公。
  三种材质纯而能全者,可以任用为三公以谋划国策。
  三种材质微细深达者,可以任用为冢宰以观测天象。
  具有批评人物材质者,可以任用来辅佐师傅行教化。
  具有运智用意采制者,可以任用来辅佐冢宰观天象。
  具有擅长技巧心智者,可以任用为司空以掌管制器。
  具有儒雅贤达材质者,可以任用为安定民心之官职。
  具有作文立说材质者,可以任用为记载国史之官职。
  具有能言善辩材质者,可以任用为外交使者之官职。
  具有骁勇雄杰材质者,可以任用为将军统帅之官职。
  此谓之人主之道得以立而臣子之道即可按部就班,官员各定其位分,因而太平得以实现。若人主之道不能平淡,与某一种材质者偏好相同,则此一材质者得到权势,其他各种材质者之职责必然不能得以重视。
  能属文著述,是谓文章,司马迁、班固是也。
  能传圣人之业,而不能干事施政,是谓儒学,毛公、贯公是也。
  辩不入道,而应对资给,是谓囗辩,乐毅、曹丘生是也。
  胆力绝众,才略过人,是谓骁雄,白起、韩信是也.
  凡此十二材,皆人臣之任也。
  译文:
  能够作文立说,此谓之善于文章者,如司马迁、班固。
  能够传播圣人之业绩,而不能从政做事,此谓之善于儒学者,如毛公、贯公。
  善于辩论而不入大道,却能应对巧妙,此谓之善于口才辩论,如乐毅、曹丘生。
  胆识武力超越众人,才能谋略不同凡响,此谓之骁勇雄杰,如白起、韩信。
  以上十二种材质,皆可担当臣子之职。
  主德不预焉?主德者,聪明平淡,达众材而不以事自任者也。是故,主道立,则十二材各得其任也:
  清节之德,师氏之任也。
  法家之材,司寇之任也。
  术家之材,三孤之任也。
  三材纯备,三公之任也。
  三材而微,冢宰之任也。
  臧否之材,师氏之佐也。
  智意之材,冢宰之佐也。
  伎俩之材,司空之任也。
  儒学之材,安民之任也。
  文章之材,国史之任也。
  辩给之材,行人之任也。
  骁雄之材,将帅之任也。
  是谓主道得而臣道序,官不易方,而太平用成。若道不平淡,与一材同好,则一材处权,而众材失任矣。
  译文:
  人主之德为何不在其中?人主之德,乃是聪明平淡,兼备各种材质之能,却不担任具体事务之人。因此,人主之道确立,则十二种材质者之任用可以各得其所:
  具有清正守节之德者,可以任用为师傅以教导子嗣。
  具有擅长法令材质者,可以任用为司寇以掌管刑罚。
  具有擅长道术材质者,可以任用为三孤以辅佐王公。
  三种材质纯而能全者,可以任用为三公以谋划国策。
  三种材质微细深达者,可以任用为冢宰以观测天象。
  具有批评人物材质者,可以任用来辅佐师傅行教化。
  具有运智用意采制者,可以任用来辅佐冢宰观天象。
  具有擅长技巧心智者,可以任用为司空以掌管制器。
  具有儒雅贤达材质者,可以任用为安定民心之官职。
  具有作文立说材质者,可以任用为记载国史之官职。
  具有能言善辩材质者,可以任用为外交使者之官职。
  具有骁勇雄杰材质者,可以任用为将军统帅之官职。
  此谓之人主之道得以立而臣子之道即可按部就班,官员各定其位分,因而太平得以实现。若人主之道不能平淡,与某一种材质者偏好相同,则此一材质者得到权势,其他各种材质者之职责必然不能得以重视。
  夫建事立义,莫不须理而定;及其论难,鲜能定之。夫何故哉?盖理多品而人异也。夫理多品则难通,人材异则情诡;情诡难通,则理失而事违也。
  夫理有四部,明有四家,情有九偏,流有七似,说有三失,难有六构,通有八能。
  译文:
  欲建成事业与确立所宜,无不须依照道理而论定;至于辩论问难,极少能论定者。何以如此?盖道理有众多之品位而人之才智见识多有不同也。道理有众多之品位则使人难以通晓,人之才智见识多有不同则感情必多偏差错怪;感情多偏差怪错而难以使人通晓,则道理会有失而常有事与愿违者。
  道理有四大类别,明智有四种家数,感情有九种偏颇,各种流品有七种似是而非者,论说有三种偏失者,问难有六种构成形式,通晓者须具备八种智能。
  若夫天地气化,盈气损益,道之理也。法制正事,事之理也。礼教宜适,义之理也。人情枢机,情之理也。
  四理不同,其於才也,须明而章,明待质而行。是故,质於理合,合而有明,明足见理,理足成家。是故,质性平淡,思心玄微,能通自然,道理之家也;质性警彻,权略机捷,能理烦速,事理之家也;质性和平,能论礼教,辩其得失,义礼之家也;质性机解,推情原意,能适其变,情理之家也。
  译文:
  天地随气而变化,充盈之气有损益之变通,此为合道之理。以法令控制事理之端正,此为行事之理。以礼教化而因事制宜,此为合义之理。知人之情而知关键与机变,此为合情之理。
  道理、事理、义理、情理各有不同,其所需之材质,须是明智而显明之人,明智须依赖适合之材质者而行之。因此,所需之材质须与所需之理相合,材质与其理合而且须有明智之思,其明智之思须足以知见其理,其理须足以自成一家。因此,材质之性能平正清淡,心思能知微妙玄理,能通晓自然之本性者,为合道理之家;材质之性能机警通彻,权变谋略能机敏迅速捷,能够烦杂及突发之事者,为合事理之家;材质之性和柔平正,能够阐述礼义教化,论辩何得何失者,为合义礼之家;材质之性能机敏而善解人意,推究人情而察知其意,能够适应人情之变化,为合情理之家。
  四家之明既异,而有九偏之情;以性犯明,各有得失:
  刚略之人,不能理微;故其论大体则弘博而高远,历纤理则宕往而疏越。
  抗厉之人,不能回挠;论法直则括处而公正,说变通则否戾而不入。
  坚劲之人,好攻其事实;指机理则颖灼而彻尽,涉大道则径露而单持。
  辩给之人,辞烦而意锐;推人事则精识而穷理,即大义则恢愕而不周。
  浮沉之人,不能沉思,序疏数则豁达而傲博,立事要则炎而不定。
  浅解之人,不能深难;听辩说则拟锷而愉悦,审精理则掉转而无根。
  宽恕之人,不能速捷;论仁义则弘详而长雅,趋时务则迟缓而不及。
  温柔之人,力不休强;味道理则顺适而和畅,拟疑难则濡懦而不尽。
  好奇之人,横逸而求异;造权谲则倜傥而瑰壮,案清道则诡常而恢迂。
  译文:
  道理、事理、义理、情理四家,明智之程度及角度各有不同,因而其情有九种偏颇;性情一动则影响其明智,各自之得失由此而产生:
  性情刚烈而心思粗疏之人,不能理会微妙知理;因此其议论大体情况则弘大博识而见识高远,遇到纤微之理则左支右绌而粗疏难合。
  性情刚强而奋不顾身之人,不能迂回通转;若论效法直道则能自我约束而公平端正,若要其变通则执于所知之理而无法通达。
  心意坚定而执理不让之人,乐于攻驳已成之事实;若就事理之原则而言,能超凡出众而穷尽其理,若涉及大道,则狭隘直露而不及其余。
  言辞雄辩而夸夸其谈之人,辞藻繁多而用意尖锐;若推究人事则多精妙之见识而穷尽事理,一旦推究大义则挂一漏万而不周。
  人云亦云而随事沉浮之人,不能有深入之思想;整理粗疏之数理则豁然通达而以博知为傲,若要确立事务之精要则如烈火而不能稳定。
  用心肤浅而见解不深之人,没有能力提出深入之问题;若听他人论辩解说则误以为尖锐深刻而易于愉快欢悦,若审视警卫玄妙知理则随时转向而无根基。
  性情宽容而谦逊待人之人,无法快速见其成效;论述仁义之道则恢弘详尽而雅正,若遇到一时之事务则常常因迟缓而难以企及。
  性情温顺而志力柔弱之人,其力度不能完美而强大;体味道理则能顺适而和畅,在疑难之时拿主意则优柔寡断而迟疑不决。
  崇尚奇巧而尚异求奇之人,能飘逸开阔而追求标新立异;遇权宜以及诡谲之事则能风流倜傥而瑰丽壮观,探究清幽之大道则偏离常理而空疏难通。
  所谓性有九偏,各从其心之所可以为理。若乃性不精畅,则流有七似:
  有漫谈陈说,似有流行者。
  有理少多端,似若博意者。
  有回说合意,似若赞解者。
  有处後持长,从众所安,似能听断者。
  有避难不应,似若有馀,而实不知者。
  有慕通囗解,似悦而不怿者。
  有因胜情失,穷而称妙,跌则掎跖,实求两解,似理不可屈者。
  凡此七似,众人之所惑也。
  译文:
  所谓人之性情有九种偏颇,产生于各自把其内心所自以为是者看作最有道理。如若其性情不够精要顺畅,则可分为七种貌似而实非者:
  有散漫而谈却陈述旧说,貌似流畅若天马行空者。
  有道理不多却端绪众多,貌似博识若有所创见者。
  有迂回曲解却迎合人意,貌似赞赏若善解人意者。
  有居后不言却似有擅长,顺从众人之心所安,貌似能听众人之言而能有决断者。
  有逃避艰难却不作回应,貌似能够从容不迫,实则积养不够而确实不知其解者。
  有因其获胜却失其常情,理穷而自以为奇妙,其理难立则百般回护辩解,实则心无定解,貌似其理颠扑不破者。
  大凡此七种似是而非者,乃是易于迷惑众人者。
  夫辩,有理胜,有辞胜。理胜者,正白黑以广论,释微妙而通之。辞胜者,破正理以求异,求异则正失矣。
  夫九偏之材,有同、有反、有杂。同则相解,反则相非,杂则相恢。
  故善接论者,度所长而论之;历之不动则不说也,傍无听达则不难也。不善接论者,说之以杂、反;说之以杂、反,则不入矣。
  善喻者,以一言明数事;不善喻者,百言不明一意;百言不明一意,则不听也。
  是说之三失也。
  译文:
  论辩,有因其道理而胜者,有因其言辞而胜者。因其道理而胜者,能正是非而扩展其言论,解释微妙之玄机而能通达。因其言辞而胜者,排斥正理而追求异见,追求异见则正理因此而失去。
  那九种各有偏颇而有专长之材质者,有相同之处,有相反之处,有错杂之处。对相同之处则能相互理解,对相反之处则互相非难,对相错杂之处则互相发明。
  因此,善于与人交接论辩者,估量自己之所擅长而与之论辩;经多次劝说而对方无所变动则不再劝说,周围无人能听从而理解者则不再问难。不善于与人交接论辩者,以错杂或相反之论劝说对方;以错杂或相反之论劝说对方,则无法使人接受。
  善于解说事理者,以一言即可说明几种事理;不善于解说事理者,虽用百言而不能说明一种意思;虽用百言而不能说明一种意思,则不必再去听取。
  (对相同之处则能相互理解,对相反之处则互相非难;多次劝说而对方无动于衷却仍劝说,以错杂或相反之论劝说对方;虽用百言而不能说明一种意思),此三者为论辩解说之三种偏颇失误。
  善难者,务释事本;不善难者,舍本而理末。舍本而理末,则辞构矣。
  善攻强者,下其盛锐,扶其本指以渐攻之;不善攻强者,引其误辞以挫其锐意。挫其锐意,则气构矣。
  善蹑失者,指其所跌;不善蹑失者,因屈而抵其性。因屈而抵其性,则怨构矣。
  或常所思求,久乃得之,仓卒谕人;人不速知,则以为难谕。以为难谕,则忿构矣。
  夫盛难之时,其误难迫;故善难者,徵之使还。不善难者,凌而激之,虽欲顾藉,其势无由。其势无由,则妄构矣。
  凡人心有所思,则耳且不能听,是故并思俱说,竞相制止,欲人之听己。人亦以其方思之故,不了己意,则以为不解。人情莫不讳不解。谓不解,则怒构矣。
  凡此六构,变之所由兴矣。然虽有变构,犹有所得;若说而不难,各陈所见,则莫知所由矣。
  译文:
  善于辩难者,务必由事情之根本之处加以解释;不善于辩难者,舍弃根本之处而事理之枝叶处阐述。舍弃根本而梳理其枝叶,则构成言辞之繁复。
  善于攻驳刚强之人者,减弱其盛气锐锋,抓住其根本宗旨而依次攻驳之;不善于攻驳刚强之人者,引述其谬误之言辞以挫败其锐猛之说。欲挫败其锐猛之说,则构成意气用事。
  善于矫正他人失误者,只指出其所失误之出;不善于矫正他人之失误者,趁机使对方屈服而挫败对方之性情。趁机使对方屈服而挫败对方之性情,则构成怨言丛生。
  或许因时常思虑以追求,历时很久而得以明白,仓促之间欲使人明白;他人不能迅速知晓,则以为其人难以明白事理。以为其人难以明白事理,则构成气愤不满。
  气盛而辩难之时,对他人之失误不可再施加压力;因此,善于辩难者,为之指出而使之重新解说。不善于辩难者,因其失误而欺凌、激怒其人,即使对方欲回头修正,亦使之势必毫无门路。使之毫无门路,则构成妄言狂辩。
  大凡人心有所思虑之时,则耳朵不能听得清楚,因此,众人皆有思虑与众人同时说话,则竟相阻止,欲他人能听到自己之言。他人亦因其正当思虑问题之缘故,而不能了解自己之意,则以为他人不能理解。人之常情无不忌讳被人认为不解。认为他人不能理解,则构成怒气填胸。
  总之,构成此六种偏失,各种变数则因此而产生。然而虽然有构成变数之可能,仍会有所收获;如果只是陈说而不加辩难,各自陈述其见解,则无法得知何是何非。
  由此论之,谈而定理者眇矣。必也:聪能听序,思能造端,明能见机,辞能辩意,捷能摄失,守能待攻,攻能夺守,夺能易予。兼此八者,然後乃能通於天下之理;通於天下之理,则能通人矣。不能兼有八美,适有一能,则所达者偏,而所有异目矣。是故:
  聪能听序,谓之名物之材。
  思能造端,谓之构架之材。
  明能见机,谓之达识之材。
  辞能辩意,谓之赡给之材。
  捷能摄失,谓之权捷之材。
  守能待攻,谓之持论之材。
  攻能夺守,谓之推彻之材。
  夺能易予,谓之贸说之材。
  译文:
  由此看来,通过谈论而确定道理之希望渺茫。必须做到:善于听人之见解而能有条不紊,善于思考道理而能知端绪先后,善于明察事理而能预见到玄机,善于运辞措意而能明人我之意,善于迅捷行事而能控制其失误,善于坚守自我而能任他人来攻,善于攻克对方而能夺人之所守,善于夺人之所守而能为我所有。能兼有此八种才智,然后才能对天下之事理通达;对天下之事理通达,则能成通达之人。不能兼有此八种才智,只有其中一种才能,则所能通达者只是某个方面,因而对所有问题便有不同之眼光。因此:
  善于听人之见解而能有条不紊,可以叫做正名察物之材。
  善于思考道理而能知端绪先后,可以叫做构建框架之材。
  善于明察事理而能预见到玄机,可以叫做通达有识之材。
  善于运辞措意而能明人我之意,可以叫做擅辩畅论之材。
  善于迅捷行事而能控制其失误,可以叫做权变敏捷之材。
  善于坚守自我而能任他人来攻,可以叫做持守善论之材。
  善于攻克对方而能夺人之所守,可以叫做善攻善克之材。
  善于夺人之所守而能为我所有。可以叫做交易游说之材。
  通材之人,既兼此八材,行之以道。与通人言,则同解而心喻;与众人言,则察色而顺性。虽明包众理,不以尚人;聪睿资给,不以先人。善言出己,理足则止;鄙误在人,过而不迫。写人之所怀,扶人之所能。不以事类犯人之所婟,不以言例及己之所长。说直说变,无所畏恶。采虫声之善音,赞愚人之偶得。夺与有宜,去就不留。方其盛气,折谢不吝;方其胜难,胜而不矜。心平志谕,无适无莫,期於得道而已矣,是可与论经世而理物也。
  译文:
  具备各种才智之人,既能兼有此八种才智,按道而应用之,与通达之人论说,则见解相同时即能从内心明白;与众人论说,则观察人之表情而顺应人之性情。即使其明智足以包容众人之理,不因此而自以为高人一等;即使耳聪心明足以运用自如,不因为而凌驾于众人之上。人以为善之言由己而发出,说理完备即不再多言;鄙陋与失误出于他人,知其过错而不穷追猛打。替他人表达内心所想之理,扶持他人之才能。不因同类之事而冒犯他人之隐情,不因例用前人之言而冒称己之长处。无论直率之说还是变通之说,皆无畏惧与厌恶之心。虫声虽难听,能采其所发之善音;愚人虽见少,能赞其偶然之所得。夺换他人之失与以正道教人,能掌握合适之分寸;舍弃其当舍而接受其当受,不滞留个人之成见。当其气势正盛之时,能折服于理而不惜屈服;当其辩难获胜之时,虽获胜而不会骄矜。心气平和而志向明畅,不与人为敌亦不羡慕他人,只期望得到大道而已。此种通达之材,便可以与之论说经营天下之道、治理万物之事。
欢迎阁下评论,请先登录
登录后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