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秩名
【43】尊王攘夷(上)
管仲的天才,从他一执政开始,就彻底征服了齐桓公。年轻的姜小白雄心陡长,很快就找来管仲说:“现在大家好久都不打仗了,咱们是不是小小的加强一下军备啊?”管仲的回答,可谓道尽了乱世之中穷兵黩武的危害,他说:“公未始于人而始于兵,外不亲于诸侯,内不亲于民。”也就是说,你大张旗鼓地加强军备,会搞得诸侯警觉,民众不安。
之前的郑国霸业正是活生生的例子,连年征战,导致四邻围攻,内政废弛,仅剩下一时之痛快了。
不过齐桓公却是一个追求痛快的人,对于当年鲁国阻挠自己即位之事一直耿耿于怀。他即位仅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684年,齐桓公不听管仲劝告,起兵伐鲁,打了一场有名的长勺之战。
这场长勺之战之所以有名,并不是因为齐桓公,而是因为它成就了鲁国一个毫不起眼的小人物——曹刿。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以逸待劳,堪称中国军事史上的经典战例。《曹刿论战》已经写进了中学的语文课本,我在这里就不再啰嗦了。
自长勺铩羽而归的齐桓公决意要加强军备,管仲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开始了他的军事改革。管仲主要着手在两个方面:
第一,改革兵役制度。
我们上节说过,管仲将士、农、工、商分开居住,士就是兵士阶层。他们与农民一样,可以分到田地,但是不用纳税。如果担任了伍长以上的官职,则连种地都省了,完全由国家养起来。
而且,由于大家自小就在一起长大,相互熟悉,所以“夜战其声相闻,足以无乱;昼战其目相见,足以相识”,配合默契,战斗力也更强。
我们再顺便考察一下齐国军队的编制和规模。齐国有三军,每军一万人,下设四级编制:旅(两千人)、连(两百人)、小戎(五十人)、伍(五人),对应四级行政单位:乡(两千户)、连(两百户)、里(五十户)、轨(五户)。也就是说,士阶层每户只要出一人当兵,即可免除全家种田的赋税,甚至再立点战功,当了军官,全家就可以坐等吃饭了。
我们早在讲述苏美尓和古埃及文明衰落的时候就分析过,正常情况下,文明社会若想保持向游牧民族那么高昂的斗志是相当困难的。因此,要提高战斗力,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管仲的兵制改革,给了当兵之家以实惠,就是一个卓有成效的办法。
第二,注重兵器和训练。
中国的军事科学是相当发达的。比如《左传》,表面是一部历史书,事实上是一部兵书。里面详尽地记载了一精一彩纷呈的兵家故事。自此之后,几乎每一部史书都少不了对战争的细致描写,甚至深入分析。
但如果我们比较当时的中国战争记述与同时期埃及、亚述这些西方军事强国的战争记述,就会发现有一点不同。中国的记述者们更看重战略、战术这些软件上的东西,而西方记述者们更在乎兵器、阵法这些硬件上的东西。这一点区别,对后来中西方军事科学的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此是后话,按下不提。
而管仲提出,必须聚集天下的一精一良材料,打造一精一锐无匹的兵器,因为武器装备是取胜之源。管仲是中国历史上明确提出武器必须一精一良的第一人。仅凭这一点,管仲被称为军事家当之无愧。
此外,管仲还十分重视军事训练。每年春秋两季,必定要各搞一次军事演习。在当时,同样是相当先进的军事理念。
完成整兵之后,齐国尊王攘夷的霸业便逐步展开,而实现这一霸业的手段是一种古老的活动,叫做会盟。
史载齐桓公九合诸侯,其实会盟不止九次。齐桓公与管仲的会盟与以前只有一点不同,那就是多出了一个被遗忘的角色:周王室。
几十年的动乱,将四百年来逐渐形成的礼制思想渐渐抹杀。强大的诸侯就有了两种选择:其一,像郑庄公那样,在落魄的周王室身上再踩上一脚,继续摧毁礼制;其二,像齐桓公和管仲这样,总把周王室抬出来,在礼制维护者的名头下,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郑庄公得了面子,齐桓公得了实惠。人们往往在要面子的时候就忘记了实惠,管仲则给后来的霸主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事实证明,尊王确实给齐国的军事活动带来了方便。在周王室的默许下,齐国自己周边的小国逐个吞并。在管仲在任时期,据《韩非子》记载:“齐桓公并国三十,启地三千里”,极大地拓展了齐国版图。
但是,给齐桓公和管仲带来真正威望的则是他们的攘夷战功。
在春秋初期,诸侯之间打得起劲的时候,早忘了四周游牧民族的威胁。重近忧而轻远虑,见小利而忘大害,是人类历史的常态。
至少在我们的史书记载上,管仲是清醒认识到游牧民族危害的第一人。如果后世的子孙们能牢牢记住管仲对桓公说的那句“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一昵,不可弃也”(华夏一团一结,一致对外),中国的历史中将有多少悲剧不会上演,华夏的土地上将有多少家园免遭蹂一躏。
管仲,当得起民族英雄之称!请看下集——尊王攘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