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精 选诗 文名 句文学著作作者文学网址一点知识联 系关 于书 签
曹操:三 宽容与报复
品人录 作者:易中天
     在同类问题上,曹一操一的想法、做法,总是和袁绍相反。
     公元197年,盘踞在宛城(今河南省南陽市)的张绣向曹一操一投降。曹一操一兵不血刃,就获得了南征的胜利,不免有些飘飘然,行为也不检点,举措也不推敲。他强纳张绣的婶婶(张济之妻)为妾,让张绣感到屈辱;拉拢张绣的贴身部将胡车儿,使张绣感到威胁。于是,张绣用谋士贾诩之计,突然反叛,在曹一操一猝不及防的情况下把他打得落花流水。长子曹昂(曹一操一最中意的接班人)、猛将典韦(曹一操一最贴心的亲兵队长),还有一个侄子曹安民,均在战斗中身亡,曹一操一自己也中了箭伤。面对这次惨败,曹一操一并未委过于人,更没有追究主张接受张绣投降的人,而是自己承担了责任。他对诸将说,我已经知道自己错在哪儿了,我下回再也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了。199年,曹一操一再次南征张绣,出师不利,困于穰城(今河南省邓县),他又对军师荀攸说,不听先生的话,以至于此。
     公元207年,曹一操一北征乌桓大获全胜。回师的路上,走到冀州时,天寒地冻,荒无人烟,连续行军二百里不见滴水,军粮也所剩无几,“杀马数千匹以为粮,凿地入三十余丈乃得水”。回到邺城后,曹一操一下令彻查当初劝谏他不要征讨乌桓的人,并一一予以封赏。曹一操一说,我这场胜利,完全是侥幸。诸君的劝阻,才是万全之策。因此我要感谢诸位,恳请诸位以后还是有什么说什么,该怎么讲还是怎么讲。也就是在这一年,曹一操一发布《封功臣令》,说我起义兵,诛暴乱,于今已十九年了,战必胜,攻必克,征必服,难道是我的功劳?全仗各位贤士大夫之力啊!
     打了败仗检讨自己(尽管检讨得并不到位,失败的原因也没有真正找到),打了胜仗感谢别人,而且感谢那些劝他不要打这一仗的人,这种胸襟与情怀,与袁绍打了胜仗归功于自己,打了败仗杀劝自己不要盲动的人,真是不可同日而语。正是这种非凡的气度和超人的胆识,使他战胜了一个又一个敌人和对手,凝聚了一个又一个勇将和谋臣,就连曾经背叛过他的张绣,也于199年再次向他投降。
     张绣的第二次投降,也是贾诩的主意。贾诩,字文和,武威人,据说有张良、陈平的奇才。袁绍派人来招纳张绣,贾诩却力主去投靠曹一操一。贾诩对袁绍的使者说,麻烦足下回去告诉袁本初,他们兄弟尚且不能相容,还容得下天下国士么?一点面子都不讲地就把袁绍的使者打发了。贾诩的理由是:第一,曹一操一奉天子以令天下,政治上占有优势,投靠曹一操一名正言顺,此为有理。第二,袁绍人多势众,曹一操一人少势弱,我们这点人马,在袁绍那里微不足道,对于曹一操一却是雪里送炭,必被看重,此为有利。第三,但凡有志于王霸之业者,一定不会斤斤计较个人恩怨,反倒会拿我们做个榜样,向天下人表示他的宽宏大度和以德服人,此为有安全。因此,尽管袁绍强大,曹一操一弱小,同我们又有前嫌,我们还是要拒绝袁绍,投奔曹一操一。
     贾诩的估计完全不差。张绣一到,曹一操一就亲一亲一热一热地拉着他的手,为他设宴洗尘,并立即任命张绣为扬武将军,封列侯。为了进一步表示自己的诚意,曹一操一还为自己的儿子曹均娶张绣的女儿为妻,两人成了儿女亲家,同当年刘邦在鸿门宴之前对待项伯一样,极尽笼络之能事。至于过去的恩恩怨怨,当然也半个字不提,从此,张绣成为曹一操一麾下一员勇武的战将,贾诩则成为曹一操一身边一个重要的谋臣。
     曹一操一和贾诩都实在是太懂政治了。他们都明白一个道理:天下的争夺,归根结蒂是人心的争夺。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而要争取人心,就必须有一个宽宏大量的气度和一个既往不咎的政策,哪怕是装,也要装得像回事。这就需要有一个典型,一个样板,一个榜样。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比说多少好话都管用。张绣就恰恰是一个做榜样当典型的最好材料。他和曹一操一有过多次交手,而且每次都把曹一操一打得落荒而逃。他同曹一操一有着深仇大恨,而且是投降了又叛变的人。这样的人,都能为曹一操一所容,还有什么人不能容呢?这样的人,都能为曹一操一所信任,还有什么人不能信任呢?相比较而言,袁绍连自己的弟弟都不能信任,还能指望天下人归顺依附于他吗?
     张绣来得也很是时候。曹一操一其时,“挟天子以令诸侯”才刚刚三年,天下不服的人不可胜数。他自己在社会上的名声也不太好。后来陈琳代袁绍起草的讨曹檄文,就把他骂得狗血淋头,说他从来就不讲道德,只不过鹰爪之才,甚至说“历观古今书籍,所载贪残虐烈无道之臣,于一操一为甚”,简直就是天字第一号的大坏蛋大流一氓。此类文章,历来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其中难免诬蔑不实之处,但有些事,恐怕也非空一穴一来风,曹一操一自己也有口难辩,说不清楚的。因此,他实在很需要有一个机会,来展示自己的博大胸怀和高尚情一操一;很需要有一个典型,来证明自己的容人之量和仁一爱一之心。张绣此时送上门来,真使他喜出望外。因此他不但尽释前嫌,而且始终如一地对张绣信任有加,给予的封赏也总是超过其他将领。对于贾诩,曹一操一更是既感激又欣赏——感激他雪中送炭,曹一操一曾感激地对贾诩说:“使我信重于天下者,子也。”欣赏他谋略过人,因此就连立储大计,也要与贾诩密谈。这就不再是为了示人以德,而是真诚地引为知己了。如果说,谋臣之智,首在“审于量主”(能够审慎而准确的选择自己的服务对象)这是曹一操一另一位谋士郭嘉的话。那么,君主之明,则首在“知人善用”。应该说,曹一操一和贾诩都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他们的合作,是中国政治史上一个成功的范例。
     贾诩为曹氏集一团一服务了两代人,在文帝曹丕朝官居太尉,七十七岁去世,谥曰肃侯,结局比某些曹一操一自己营垒里的人还好。
     曹一操一能这样做,是因为他知道人才的宝贵。
     曹一操一很早就意识到,正义的旗帜和一精一锐的队伍是克敌制胜的两大法宝。还是在起兵讨董卓的时候,袁绍曾问过曹一操一,如果讨伐董贼不能成功,你看哪方面能做我们的依靠和凭据(方面何所可据)?袁绍自己的回答是:南据黄河,北占燕代(泛指今河北北部和山西东北一带),兼领戎狄(指乌桓),南向以争天下。曹一操一却淡淡地说,照我看,任用普天下的智能之士,用正道和正义来统帅他们,就左右逢源无所不可!在这里,曹一操一利用汉语词汇的多义一性一,表达了他与袁绍不同的政治见解。袁绍问“方面何所可据”,这个“方面”,可以理解为地理位置,也可以理解为政治条件;据,则既可理解为据点,也可理解为凭据。如此,则曹一操一的话就可以理解为:只要依靠正义和人才,什么地方都是根据地。曹一操一的见识,已明显地高出于袁绍之上。这也是曹一操一后来与袁绍逐鹿中原时的态度:你打军事地理牌,我打政治人材牌,咱哥俩就玩他一把好了!
     袁绍当然不是曹一操一的对手。他的优势,是位高而势众。可他政治上短见,军事上弱智,组织上低能,有了机遇也抓不住,有了人才也不会用。袁绍那边是很有些人才的,有的水平还很不低,比如沮授、田丰。沮授劝袁绍“挟天子而令诸侯,蓄士马以讨不庭”,同一毛一玠“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蓄军资”的建议几乎如出一辙。田丰则更是策无遗算,料事如神。可惜,这些人才全都没被他真正尊重过。田丰被关了起来,沮授被晾了起来,许攸气得投奔了曹一操一,剩下的那些货色,不是缺德(如郭图),就是少才(如审配),要不然就是一介武夫(如颜良、文丑)。最后,武将中最有谋略的张郃(音合),也因袁绍的拒谏和郭图的诬陷而投奔了曹一操一,终使袁绍全线崩溃,全军覆没。
     曹一操一却正好相反。他深知人才的重要,也清楚自己的分量。“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何况他背景、资历、地位、实力都不如别人。因此他需要大批的人来帮助他、支持他,尤其是要争取高门世族的人来合作,以资号召。能帮忙最好,帮凶、帮腔,哪怕帮闲也行。有才的要,有名的要,徒有虚名的也要。总之是来者不拒,多多益善。端的称得上是“求贤若渴,一爱一才如命”,就连敌营中的人,他都要设法弄过来为自己所用。他手下的五员大将,就有三员来自敌营:张辽原是吕布部将,张郃原是袁绍部将,徐晃原是杨奉部将,乐进和于禁则是他亲自从底层提拔起来的。正所谓“拔于禁、乐进于行阵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谋臣中也有不少来自敌方。许攸从袁绍营中来投奔他,他光着脚出来迎接。古礼,跣足是对于对方的极大尊重,不一定是“来不及穿鞋就匆忙出迎”。
     蒯越和刘琮一起投降,他说高兴的不是得到了荆州,而是得到了蒯越。陈琳为袁绍起草檄文,对曹一操一破口大骂,被俘后,曹一操一也只是说:骂人骂我一个就行了,怎么骂我祖宗三代呢?陈琳谢罪说,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曹一操一也就算了,仍任命他为司空军谋祭酒。毕谌的母亲、弟弟、妻子、儿女被张邈扣押,曹一操一便对他说:令堂大人在张邈那里,你还是到他那里去吧!毕谌跪下磕头,说自己没有异心,感动得曹一操一流下眼泪。谁知毕谌一转身连招呼都没打一个,就背叛曹一操一投奔了张邈。后来,毕谌被俘,大家都认为他这回必死无疑。谁知曹一操一却说:尽孝的人能不尽忠吗?这正是我到处要找的人啊!不仅不治毕谌的罪,还让他到孔夫子的老家曲阜去做了鲁国相。
     以张绣之“深仇大恨”,一听来归,便握手言欢,封官晋爵;以许攸之“贪婪狂妄”,一听来奔,便喜不自禁,赤脚出迎;以陈琳之“恶毒攻击”,只因一爱一其才,竟毫不计较,坦然开释;以毕谌之“背信弃义”,只因嘉其孝,竟既往不咎,信任如故。还有那个魏种,原本是曹一操一最信任的人,张邈反叛时,许多人倒戈跟随了张邈,曹一操一却十分自信地说:只有魏种是不会背叛我的。谁知魏种也跟着张邈跑了,气得曹一操一咬牙切齿:好你个魏种!就是跑到天涯海角,我也饶不得你!但当魏种果然被俘时,曹一操一却叹了一口气说:魏种是个人才啊!又任命他去当河内太守。凡此种种,都使曹一操一的英雄气度大帅胸襟跃然纸上。
     曹一操一宽容人,更难得的是还能够以诚待人。许攸来降后,刚一坐下,开口便问:请问贵军还有多少粮食?曹一操一猝不及防,随口答道:起码还能支持一年。许攸毫不客气地说:不对!重讲!曹一操一又改口说:还可以支持半年。许攸冷笑一声:老朋友大概是存心不想打败袁绍吧?怎么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讲实话?曹一操一是聪明人,他知道许攸如果不是掌握了情报,便是看透了自己的心思,瞒是瞒不过去了。而且,如果再不讲真话,就难以取得许攸的信任和帮助,于是笑笑说:刚才不过是开个玩笑罢了!实打实地说,顶多只够一个月了。许攸见曹一操一实话实说,便将自己对战局的分析和解决的办法和盘托出,一仗就打得袁绍再也翻不过身来。
     说起来,曹一操一的生一性一是很狡诈的。所谓“少机警,有权数”,不过是史家比较委婉客气的说法,说穿了就是狡诈。何况曹一操一又是带兵打仗的人。兵不厌诈。战场上用诡计,官一场上用权谋,不过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的家常便饭,没什么稀罕,也并不丢人,谁都这么做,只不过敌方叫“狡猾一奸一诈”,己方叫“足智多谋”、“出奇制胜”罢了。曹一操一的聪明之处,在于他知道什么时候该说假话,什么时候该说真话。尊奉天子,继承汉室,不过买政治股,打正统牌,不妨做秀,也难免敷衍。同智士谋臣说话,因为双方都是聪明人,如果耍小聪明使小心眼,就很容易被对方看穿而失去信任,那可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了,反倒不如实话实说。曹一操一很能把握这个尺寸。惟其如此,他才为自己造就了“谋臣如云,武将如雨”的局面。
     不过,谁要是以为曹一操一不会整人报复人,那就大错特错了。
     曹一操一这个人,报复心是很重的。而且,报复起来,一点都不手软。公元193年秋,曹一操一亲提大军,直扑徐州。一则因为徐州牧陶谦此刻与公孙瓒联手对付他,二则因为陶谦曾出兵帮助袁术打过他,三则因为他父亲曹嵩和弟弟曹德被陶谦的部将张闿(音凯)抢劫并杀死。杀父之仇,岂能不报,何况仇人又是敌人?这一下陶谦吃不消了,只好逃进郯城(今山东省郯城县)躲起来。曹一操一打不下郯城,便拿徐州老百姓出气。于是纵兵扫荡,实行“三光”政策,前后杀了数十万人,仅一次就在泗水边“坑杀男一女数万口”,连泗水都被一尸一体堵塞,为之不流。徐州地区许多城池“无复形迹”,不但没有人影,连鸡犬都杀光了,简直就是惨绝人寰。所以195年曹一操一打算再次征讨徐州的时候,谋士荀彧(音玉)就断言徐州军民一定会拼死抵抗,决不投降,因为上次杀的人实在太多。确实,曹一操一这一回,也报复得太过分了。陶谦即便罪大恶极,也顶多杀了他本人或他那一伙,关老百姓什么事呢?如此滥杀无辜,岂非丧心病狂?
     其实,就连他树的那个样板张绣,似乎也是遭了报复的。他随曹一操一北征乌桓,还没到地方就死了,死因不明。《魏略》说是被曹丕吓死的。张绣为了讨好曹丕,曾多次请他聚会,没想到曹丕竟然发怒说:你杀了我哥哥,怎么还好意思厚着脸皮见人呢!张绣“心不自安,乃自一杀”。此案甚为可疑,姑不论。但他的儿子张泉被杀,则是事实。张泉是因牵扯到魏讽谋反案中被杀的。据说此案“连坐死者数千人”,时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是曹一操一生前最后一次大清洗,下手的人又是曹丕,但下令的却是曹一操一。此案的案情倒不复杂。据说魏讽是沛人,“有惑众才,倾动邺都”,大约是个“摇唇鼓舌,妖言惑众”的人。曹一操一的魏国相国钟繇(音由)见他名气大,便让他做了西曹椽。可是这个魏讽,却趁曹一操一在前线指挥与关羽决战之机“潜结徒一党一”,与长乐卫尉陈祎(音伊)密谋袭取邺都,抄曹一操一的老窝。然而事到临头,陈祎却害怕了,便向看家的曹丕自首告密。曹一操一铲除异己向来就不手软,何况前方吃紧之时,更不容后院起火。曹丕手上有了老头子的令箭,也就趁机大开杀戒,杀魏讽,也杀与本案有牵连的人,包括张泉。
     现在已无法查明张泉是怎样卷进此案的。一种可能是张泉因曹丕一逼一死了父亲,心怀仇恨或心存恐惧而加盟魏讽的徒一党一。第二种可能是曹丕因有间接谋杀张绣之嫌疑,畏惧张泉报仇,干脆一逼一人谋反,杀人灭口。第三种可能则是曹丕并未一逼一死张绣,但也深知曹一操一笼络张绣,完全是出于政治需要,杀子之仇是不会忘记的。报复既然无法施加于张绣,那就拿张泉来抵罪好了。你杀了我的儿子,我也杀你的儿子,岂不是扯平了?曹丕揣摩到曹一操一的这一心思,便想趁机替父王了却这一心思,没准更能巩固自己太子的地位。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曹一操一直接下令处死张泉。总之,张泉之死,很有可能是冤案,或是被一逼一上梁山。事实上,魏讽一案牵扯的人那样多(《世语》说数十人,《通鉴》说数千人),冤死鬼是少不了的,其中说不定就有曹一操一早就想报复又没有机会报复的人,比如在官渡之战中与袁绍暗中勾结的那些家伙。
     实际上,曹一操一既一爱一才又妒才,能容人也会整人。他整起人来,也与他用人一样,是“大手笔”。没有什么他不敢杀的人,也没有什么他杀不了的人。当年在兖州时,他就杀了鼎鼎大名的边让。边让,陈留人,博学有辩才,所著《章华台赋》传颂一时,大将军何进曾特予征召,蔡邕、孔融、王朗等名士也都极为推崇,他本人也做过九江太守,后来辞官在家。边让自己是名士,自然不大看得起曹一操一这个宦官养子的儿子,可能很说了些侮辱不恭的话,自以为曹一操一不敢把他这个大名人怎么样。谁知此时曹一操一还不是宰相,肚子里也还撑不了船,便悍然地把他杀了,而且还杀了他一家。沛相袁忠和沛人桓邵也看不起曹一操一,边让被杀后,两人逃到交州,家人却落入虎口。后来桓邵自首,跪在曹一操一面前求饶,曹一操一却恶狠狠地说:下跪就可以免死吗?当然不能。结果桓邵也被推出去斩首。
     曹一操一干的这件事,影响极坏,当时就引发了一场叛乱,事后也一直被人们议论。有了这次教训,加上官也大了,野心也大了,慢慢学得“将军额上跑马,宰相肚里撑船”,报复起来,也就不那么直截了当。但报复还是要报复,嫉妒还是要嫉妒的。即便是老朋友,也不例外。老朋友许攸、娄圭,都因为才智过人又“恃旧不虔”(仗着自己是老朋友而对曹一操一不恭)而被杀。娄圭,字子伯,少有猛志,智勇双全,追随曹一操一,立功极多,曹一操一常常自叹不如(子伯之计,孤不及也),终因嫉才而杀了他。
     相对娄圭而言,许攸就有点自己找死。他既恃旧,又恃功,一直对曹一操一不那么恭敬客气,常常当着众人同曹一操一开玩笑,甚至直呼曹一操一的小名说:阿瞒呀,没有我,你就得不到冀州了。曹一操一表面上笑着说:是呀是呀,你说得对呀,心里却恨得咬牙切齿。后来曹一操一攻下邺城,许攸又指着邺城城门对曹一操一身边的人说:这家伙要不是有了我,就进不了这个门啦!曹一操一便再也不能容忍。当年在官渡,曹一操一危在旦夕,对许攸的放肆只好忍了又忍,这会儿可就没有这个必要了。于是曹一操一便毫不犹豫地要了他的一性一命。
     许攸实在是白长了个聪明脑袋。他难道不知道“伴君如伴虎”,而老虎终究是要吃人的么?老百姓都知道,老虎的屁一股摸不得。许攸却不但要去摸,而且越摸越上瘾,哪里还能保住脑袋!
     
欢迎阁下评论,请先登录
登录后添加评论